摘要:10月刚过,娃哈哈的“商业连续剧”第三季就炸了锅——宗馥莉又回来了!但这次她的身份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是娃哈哈董事,不是高管,而是“宏胜集团总裁”。要知道,宏胜是她100%控股的公司,跟娃哈哈没半毛钱股权关系,却掌控着娃哈哈的生产和销售;而娃哈哈呢,现在几乎只剩
10月刚过,娃哈哈的“商业连续剧”第三季就炸了锅——宗馥莉又回来了!但这次她的身份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是娃哈哈董事,不是高管,而是“宏胜集团总裁”。要知道,宏胜是她100%控股的公司,跟娃哈哈没半毛钱股权关系,却掌控着娃哈哈的生产和销售;而娃哈哈呢,现在几乎只剩个商标壳子。这就像隔壁奶茶店的老板,突然跑到你家店里当起了店长,谁看了不懵?
这出戏早有铺垫。第一季是2024年,宗馥莉第一次辞掉娃哈哈董事长,外界还以为她扛不住改革压力,后来才知道,她是想把娃哈哈的商标偷偷转到宏胜名下——这招够狠,毕竟“娃哈哈”三个字值几百亿,可国资大股东没惯着,直接拦下了。第二季更热闹,她转头注册“娃小宗”,逼着宏胜的经销商只卖新品牌,结果消费者不认账,销量掉得厉害,没俩月又紧急改口:“还是卖娃哈哈吧!”
现在第三季开播,更离谱的来了。娃哈哈内部员工说,宗馥莉天天来上班,办公位还在原来的董事长办公室,可工牌上写的是“宏胜总裁”。国资大股东的人私下吐槽:“没股权、没职务,凭啥来管我们的事?”经销商更迷茫,前阵子刚囤了“娃小宗”的货,现在又要切换回娃哈哈,来回折腾不说,谁也不知道以后到底卖啥——毕竟宏胜掌握着供应链,要是断了货,自己的生意就黄了。
其实娃哈哈现在的处境,早就有点“空壳化”了。你去超市买娃哈哈AD钙奶,生产厂家是宏胜;经销商拿货,对接的是宏胜的销售团队;连仓库、物流,都是宏胜在管。娃哈哈集团手里,除了“娃哈哈”这个商标,几乎没别的核心资产。更关键的是,宏胜用娃哈哈的商标卖货,到底给多少使用费?利润怎么分?这些账从来没公开过。老宗在的时候,靠创始人的威望能“模糊处理”,可现在老宗不在了,宗馥莉还想这么干,国资大股东肯定不答应——毕竟人家是第一大股东,股东权益不能含糊。
可能有人会问,娃哈哈不是宗家的吗?还真不是。当年改制后,股权结构很清楚:国资是大股东,宗家是二股东,员工也有少量股份。老宗的贡献已经体现在股权里了,现在宗馥莉想“绕过股权管事儿”,本质上是把“人情”凌驾于“制度”之上。就像你跟朋友合伙开店,朋友突然让自己的另一家店来管进货和卖货,还不跟你算清楚账,换谁都得急。
更让人担心的是“利益输送”的风险。宏胜是宗馥莉的私人公司,却独家负责娃哈哈的产销,定价、供货量全由宏胜说了算。比如一瓶AD钙奶,宏胜给娃哈哈的供货价是多少?有没有比给其他客户高?这些不透明的地方,很容易损害娃哈哈股东的利益,尤其是国资的利益。有律师说,要是真查下来,这种“无股权却实控”的关系,很可能涉及违规。
说到底,娃哈哈的闹剧不是“家庭恩怨”,而是“企业治理”的一堂公开课。老一代企业家靠“人情”打天下,可企业要想走得远,必须靠“制度”守天下。宗馥莉要是真想管好娃哈哈,不如坐下来跟国资大股东好好谈:宏胜和娃哈哈的合作怎么定规矩?商标使用费怎么算?利润怎么分?把这些账摆到台面上,比“搞身份玄学”靠谱多了。
现在这出戏还没演完,但观众心里都清楚:企业不是戏台,不能靠“反转剧情”吸引关注;品牌也不是玩具,不能来回折腾消耗信任。娃哈哈要是再不清清楚楚搞治理,别说国资不答应,经销商和消费者也会慢慢跑掉——毕竟没人愿意跟一家“连老板身份都搞不清”的公司长期合作。
来源:SH有你的日子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