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赣榆的西棘荡村,没多少人知道它在哪,但全国每十斤废旧渔网,有八斤最后都去了那儿。
江苏赣榆的西棘荡村,没多少人知道它在哪,但全国每十斤废旧渔网,有八斤最后都去了那儿。
不是什么高科技园区,也不是什么产业园区,就是个靠海的小村子,靠着捡别人不要的破渔网,干出了一个年产值近八亿的生意。
没人想到,那些被扔在滩涂上、缠在礁石间、沉在海底的废弃尼龙网,能变成比新料还贵的原料。
以前渔民骂这些破网是“海洋垃圾”,现在他们主动捞、主动送,因为一吨能卖一万六,还能卖到两万。
不是吹,现在连日本的高端钓具厂,都专门找他们订货,用的是从海里捞出来的尼龙,纺成线,做成线轮里的主线。
技术上也没藏着掖着。
光靠手摸、眼看、火烧的老办法早过时了。
现在车间里装了AI识别系统,摄像头一扫,就知道是聚酯还是尼龙,是淡水网还是海水网,分拣效率翻了三倍。
更狠的是,中科院和当地企业搞出来的纳米气泡清洗法,能把再生颗粒的纯度做到99.2%——这数字听着像实验室数据,可人家真量产了,还拿下了欧盟的REACH认证。
这意味着,这些从中国海边捞出来的“垃圾”,现在可以堂堂正正卖到德国、荷兰的汽车厂,用来做电池壳体。
最让人意外的,是碳交易。
再生尼龙,现在能算碳减排指标了。
国家已经给它备案了CCER方法学,意味着你多回收一吨废网,就相当于少排了近三吨二氧化碳。
这事儿村里人不一定懂,但政府在推,企业也在算账。
有人开始琢磨,能不能跟渔船队签协议,回收一条旧网,给点油补,或者直接换新网。
这不是慈善,是生意,是把环保成本,变成了可计算的收益。
过去大家觉得,环保就是花钱,就是牺牲。
可西棘荡村告诉你,环保也可以是利润中心。
它不靠补贴活着,靠的是把“没人要”的东西,变成“抢着要”的东西。
从回收、分拣、清洗、造粒,到纺丝、出口、碳核算,一条链子全自己攥着,谁也抢不走。
现在全国有上百个地方在学他们,但真能做下来的,没几个。
因为这不是简单的“收废品”,是把技术、标准、市场、政策全拧在一起,还得有股子韧劲。
你得能蹲在臭烘烘的粉碎车间里,看一车废网怎么变成光洁的颗粒;得能跟欧洲客户谈技术参数,也能跟渔民讲清楚“你这网值多少钱”。
这地方没有大企业总部,没有上市公司的光环,就是一群海边的普通人,把一件看起来最脏最累的活,干成了行业标准。
他们没喊什么“绿色未来”,但他们的颗粒,正在悄悄替你我减碳,替海洋清垃圾,替中国制造换上更干净的外壳。
别再说环保是负担了。
在西棘荡村,它早就是一门正经生意,一门比谁都踏实的生意。
来源:泉边闲听水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