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耍霸权遭反噬!靠关税逼盟友掏万亿,结果自家法院要判政策非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0:00 1

摘要:不是因为盟友反水,也不是因为市场波动,而是美国最高法院抛出的“越权质疑”这套被他吹嘘为“让美国再次有钱可赚”的关税政策,正面临来自“自己人”的制度性绞杀。

一场关乎数万亿美元的听证会,让特朗普罕见地收起了一贯的强硬姿态。

不是因为盟友反水,也不是因为市场波动,而是美国最高法院抛出的“越权质疑”这套被他吹嘘为“让美国再次有钱可赚”的关税政策,正面临来自“自己人”的制度性绞杀。

半年狂揽千亿资源、号称“制造业强心剂”的政绩工程,为何会在一夜之间走到崩盘边缘?

11月初的华盛顿联邦法院,将迎来一场足以改写美国贸易史的听证会议题直指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合法性,而这场诉讼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数万亿美元国际贸易进口关税的存续。

对特朗普而言,这早已不是简单的政策争议,而是一场“身家性命”的保卫战,他不仅提前豁免了约数十种商品的关税,还在与各国的贸易谈判中紧急提议对数百种商品扩大豁免范围。

甚至打破惯例,明确表示将亲自出席听证会应诉。

这份紧张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今年5月,纽约曼哈顿的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就已裁定,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加征关税的行为“涉嫌越权”,明确指出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早已规定,关税征收权专属国会,而非总统。

尽管特朗普政府随即上诉,但8月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维持了原判,如今案件递至最高法院,连他的核心幕僚彼得・纳瓦罗都公开宣称,“若关税最终被阻止,那将是美国的末日”。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的法律依据本身就站不住脚。

1977年颁布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历史上从未被用于征收关税,其核心权限集中在制裁领域,条款中甚至未出现“关税”字样。

特朗普是首位试图用这部法律撬动关税权的总统,而最高法院近年推崇的“重大问题原则”早已明确,涉及重大经济影响的行政行为,必须获得国会的明确授权这恰恰击中了特朗普政策的软肋。

特朗普为何对关税政策如此执着?答案藏在那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里。

在他的操盘下,关税早已不是简单的税收工具,而是一套“强权置换”的资源虹吸体系,短短半年内,日本被迫承诺5500亿美元的合作对价,韩国拿出3500亿美元的让步方案,连家底雄厚的欧盟也不得不开放市场妥协。

这套操作的核心并非直接“收税”,而是用关税大棒逼迫盟友做出三重让步,要么扩大对美出口规模,要么加码本土投资,要么签下巨额军购订单。

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丰田的反应为规避汽车关税,丰田不仅将北美市场80%的RAV4产能转移至肯塔基州工厂,还斥资140亿美元在北卡罗来纳州新建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直接带动当地近5万个就业岗位。

欧盟企业的动作同样迅速,德国机械制造商将生产线迁至俄亥俄州,欧盟科技企业扎堆在硅谷设立研发中心,连中东的阿联酋都趁热打铁,承诺未来十年向美国AI基础设施、半导体等领域投资1.4万亿美元。

这些资源注入一度让特朗普的政绩显得格外扎实。

在竞选造势时,他最爱炫耀的就是“制造业复兴”,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关税政策初期,中西部“铁锈地带”的制造业就业岗位曾短暂回升,那些因工厂外迁而失业的工人,一度将他视为“救世主”。

更隐蔽的红利在于产业链的迁移日韩企业带来了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欧盟药企落地时同步转移了研发专利与技术标准,这种“打包式输入”,正是特朗普想要的“全球优质资源美国化”效果。

但这份“繁荣”从一开始就暗藏隐患。

美国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的分析显示,关税实施半年后,制造业就业就出现连续4个月的负增长,截至8月,相关岗位比一年前减少7.8万个,与特朗普“复兴制造业”的承诺背道而驰。

钢铁、铝等原材料关税的上涨,还推高了本土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导致多家企业被迫裁员这种“左手拉投资、右手逼裁员”的矛盾,早已为如今的危机埋下伏笔。

美式博弈中,“自己人拆台”向来比对手反击更具杀伤力。

当年印度紧跟美国步伐,最终却被加征50%关税的案例,早已印证了这一点,但特朗普此次面临的危机,远比单纯的政策反目更棘手这是一场来自制度根源的否定。

美国宪法对权力边界的划分本就清晰,国会掌握贸易调控与关税征收权,总统仅拥有执行权,这种分工被视为“三权分立”的核心支柱之一。

但特朗普试图用“国家紧急状态”绕开国会,将《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扭曲为关税工具,这种操作直接触碰了制度红线。

更值得玩味的是,起诉他的并非反对党,而是12个州组成的跨党派联盟,以及受关税拖累的中小企业与贸易协会,连右倾倡议组织都表态支持诉讼,认为其“突破了行政权力的合理边界”。

法律界的共识是,即便最高法院保守派占多数,特朗普的胜算依然渺茫。

马里兰大学法学教授马克・格雷伯指出,自尼克松之后,美国再无总统试图单边用关税重塑全球贸易,相关判例极其稀缺。

而“重大问题原则”的适用先例如最高法院曾驳回拜登的学贷减免计划都显示出对行政权扩张的警惕。

更关键的是,关税政策已影响到美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嘉盛集团数据显示,此前关税风波导致标普500指数多次震荡。

若政策撤销,美国财政部可能需退还1590亿美元关税收入,这对本就紧张的财政状况不啻于雪上加霜。

这种制度性矛盾,恰恰戳破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合法性泡沫”。

过去他靠“绕开国会”快速推进政策,如今却栽在了自己标榜的“宪政体制”上正如复旦大学刘典研究员所言,这场争端本质是“三权分立平衡原则的一次集中校验”,即便特朗普上诉成功,也只会加剧行政权与立法权的长期对立。

一旦最高法院最终裁定关税政策非法,等待特朗普的将是连锁式崩塌。

最直接的打击是政绩破产关税不仅是他竞选的核心宣传点,更是其“美国优先”理念的具象化成果,失去这一抓手,他将丧失重要的选民号召力。

更严重的是产业链的动摇,丰田、现代等企业迁厂的前提是关税政策稳定,若政策随时可能失效,企业极可能暂停扩张计划,甚至将产能转移至其他市场,这对依赖投资拉动的中西部经济无疑是重创。

经济层面的连锁反应早已可预见。

摩根大通数据显示,受关税不确定性影响,美国近三个月新增就业仅2.9万个,远低于此前的10.5万个,失业率已从6月的4.1%升至8月的4.3%,为2021年底以来最高。

若关税取消,虽然进口商品价格可能下降,但美国财政部面临的退税压力、本土企业的转型阵痛,都将引发新的经济波动。

华尔街分析师已预警,国防工业、本土钢铁企业可能因关税取消出现回调,而科技股虽短期受益,但长期仍受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冲击。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制度信任的崩塌。

这场风波彻底暴露了美国“三权分立”的现实困境,看似相互制衡的体系,实则可能因权力博弈导致政策频繁摇摆,让企业与市场无所适从。

英国广播公司分析指出,若最高法院最终“部分维持、部分推翻”裁决,将进一步加剧政策的不确定性总统可能获得“临时关税权”。

但长期普遍性关税将难以为继,这种“模糊判决”只会让全球对美国贸易政策的信任度持续下滑。

从特朗普紧急豁免商品关税的慌乱,到纳瓦罗“美国末日”的夸张警告,这场关税危机早已超越政策本身,成为观察美式制度运行的一面镜子。

11月初的听证会无论结果如何,都已证明一个事实,在全球化时代,靠强权维系的贸易政策终究难以持久,而制度内部的撕裂,远比外部对手的反击更能戳中要害。

当“三权分立”从“制衡工具”变成“内耗武器”,美国想要靠关税虹吸全球资源的野心,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来源:沧海梦想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