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重要行业投资参考(10月28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23:17 2

摘要:美国核聚变能源开发商HelionEnergy近日正式获得华盛顿州奇兰县(ChelanCounty)颁发的有条件使用许可(ConditionalUsePermit,CUP),为其位于华盛顿州马拉加的“Orion”的聚变发电机厂房获取后续许可及开展建设扫清了障碍。

全球核聚变竞赛正持续升温,到205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

据媒体报道,美国核聚变能源开发商HelionEnergy近日正式获得华盛顿州奇兰县(ChelanCounty)颁发的有条件使用许可(ConditionalUsePermit,CUP),为其位于华盛顿州马拉加的“Orion”的聚变发电机厂房获取后续许可及开展建设扫清了障碍。

全球核聚变竞赛正持续升温。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长江证券研报指出,核聚变新路线受到关注,电源价值量进一步提升。托卡马克装置是主流选择,而投资体量巨大;惯性约束持续取得技术突破,但电能转化为激光能存在较大的能量损耗;基于成本和可行性考量,市场会逐步关注更低成本以及更高可行性的技术路线。场反位形属于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新路径,具有投资成本低和建设周期短的优势,装置参数实现了快速迭代。混合堆是融合裂变和聚变优势的新方向,规避了聚变堆的技术难点,并且比裂变堆更清洁环保。对于以上两种技术路线,电源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建议关注电源、电容、开关等环节的投资机会。

上市公司中,旭光电子与国内多个核聚变项目均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涵盖托卡马克装置、直线型场反位形(FRC)装置以及惯性约束混合堆装置等项目。在核聚变装置的快控开关领域,公司适配产品除基于真空技术的脉冲功率器件(真空触发管、伪火花放电管等)之外,还有大功率发射管和失超保护开关等产品。

新风光(688663)正在积极参与可控核聚变的电源项目,并与相关科研机构及项目公司保持密切联系。

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

最近,Neuralink公布了第八位受试者——渐冻症(ALS)患者尼克·雷(NICk Wray)的术后近况。在一段在线发布的演示视频中,植入脑机芯片的尼克仅凭“意念”,就能操控机械臂完成自主饮水等日常动作。从2024年1月首例患者植入,截至今年9月,Neuralink已为全球12名患者成功植入其N1芯片。这些患者大多因脊髓损伤或渐冻症而丧失语言或行动能力,而脑机接口技术正为他们开启一扇“重生之门”。

脑机接口行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上游(材料、芯片、电极等)、中游(信号采集感知处理等)、下游(医疗健康、生活消费、工业生产等)等多个环节。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和商业化应用,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precedenceresearch,2024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约为26.2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9.4亿美元,到2034年有望增长至124亿美元。

上市公司中,创新医疗子公司博灵脑机医用版产品正在进行多中心临床测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了100多例患者的测试。

盈趣科技在脑机接口领域中,公司主要与厦门北洋瑞恒智慧健康有限公司 、天津大学医学部及海河实验室等机构开展合作,研发脑电波监测感应头带硬件、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脑机疲劳驾驶监测方案、脑机睡眠增强方案等产品,硬件应用领域广泛。

三博脑科下属院区福建三博此前完成一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这一成果展示了我国在脑机接口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标志着我国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精准控制、神经重建和智能康复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我国在光刻胶领域取得新突破

据媒体报道,光刻技术是推动集成电路芯片制程工艺持续微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团队及合作者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指导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相关论文近日刊发于《自然·通讯》。

据锐观产业研究院报告,预计2025年光刻胶市场规模可达123亿元。申港证券认为,光刻是整个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耗时最长、难度最大的工艺,耗时占IC制造50%左右,成本约占IC生产成本的1/3。光刻胶是光刻过程最重要的耗材,光刻胶的质量对光刻工艺有着重要影响。从需求端来看,半导体光刻胶的技术壁垒最高。

公司方面,凯美特气的光刻气产品已获得ASML子公司Cymer及GIGAPHOTON等光刻机厂商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准分子激光气体产品已获得Coherent(相干)认证。

中巨芯-U的半导体材料主要包括应用于半导体制造及先进封装领域的光刻胶及湿制程电子化学品如显影液、蚀刻液、剥离液、电镀液等。

我国风光发电十年来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

据媒体报道,记者24日从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获悉,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近十年来风电及光伏发电年新增装机规模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风光装机目前占全球总装机近一半,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升至60%左右。

华泰证券研报表示,10月20日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开幕,全球1000多家风能企业的代表联合发布《风能北京宣言2.0》(《宣言2.0》),目标“十五五”/“十六五”国内风电年均新增装机不低于120/140GW,夯实产业发展信心。看好在需求增长叠加风机涨价的行业大beta下,风电产业链进入量利修复通道,建议关注头部风机厂与海风&海外条线。

公司方面,新强联在风电领域的产品,属于风电装备制造产品,下游客户主要是以风电整机厂商为主。目前公司风电轴承业务进展良好,产能利用率高,2025年在手订单充足,且已经具备大兆瓦风电主轴轴承、偏航变桨轴承的批量供货能力。

威力传动深耕精密传动领域二十余年,自主研制多种型号风电偏航减速器、风电变桨减速器、风电增速器产品,能够适应不同风力资源和环境条件,连续多年在国内风电减速器市场中占据前列位置。

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正持续清晰

近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四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03次飞行。此外,近日星河动力在北京证监局获上市辅导备案登记,目前公司拟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今年以来,包括星河动力、天兵科技、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在内等5家头部商业火箭企业密集开启上市进程。

近年来我国航天发射次数快速提高,2018-2024年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次数从39次快速提升至68次。民生证券军工团队认为,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正持续清晰,在制造端,技术革新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在发射端,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投用与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发展,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提升运力。

上市公司中,理工导航的主营业务是从事惯性导航系统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今年5月首次和国内某商业航天企业签订惯导系统配套合同。

超捷股份火箭箭体结构件可回收部件修复属于公司商业航天业务方向之一,公司箭体结构件制造相关技术可以应用于火箭可回收部件修复。

机构称国内储能全面迎来经济性拐点

行业媒体,近日,又有两家中国储能企业签下海外储能订单,合计规模达1.6GWh。近日,海辰储能与欧洲知名光伏及储能解决方案供应商Energy3000达成1GWh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海辰储能将在未来三年为其持续供应高性能储能系统,包括工商业储能一体柜、直流柜以及集装箱系统等适配工商业储能场景的解决方案。此外,阳光电源日本公司已与HexaEnergy签署PowerTitan2.0储能系统供货合同。根据协议,阳光电源将为HexaEnergy的四个特高压储能项目提供总计约600MWh的储能设备。供货范围包括PCS和电池储能系统,预计将于2026年完成交付。

中信建投研报表示,国内储能全面迎来经济性拐点。上调明年国内储能新增装机至翻倍:(1)招标景气上行(2)社会资本投资积极(3)经济性提升多省成为投资富矿。因此,在旺盛的需求下,明年锂电池总需求有望超过2700GWh,同比增速30%以上,多个环节均可能出现短缺。此外,海外最大的机会来自数据中心带来的储能需求,龙头企业已有大量订单。东吴证券表示,独立储能接力新能源配储,容量电价政策陆续配套出台,国内储能有望实现强劲增长。25年1-9月国内储能招标102GWh,同比增长30%,招标景气度旺盛。9月伴随电芯供需紧缺,储能设备顺价传导,中标价已筑底反弹。

上市公司中,派能科技是行业领先的储能系统提供商,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海外业务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在欧洲、澳洲、北美等地设立了经营实体和生产基地。

立讯精密自有研发团队与全球头部客户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多个研发实验室,在快速掌握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和新能源汽车、光伏及储能等相关清洁技术行业机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司在精密制造实践上的深入理解,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全面赋能,实现对新材料、新工艺、新制程的联合创新,并快速落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湖南裕能磷酸铁锂产品可以用作储能电池的正极材料,国内许多储能电池生产厂商是公司的下游客户。

英伟达GTC大会将召开物理AI受关注

美东时间10月27日-29日,英伟达在华盛顿特区召开全球技术大会(GTC 2025),黄仁勋将发表现场主题演讲。本次会议主题聚焦于“物理AI和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研究机构认为,物理AI正在重塑机器人训练的底层逻辑,从依赖真实数据的“经验主义",转向基于物理规律的“理性主义"。英伟达通过全栈技术方案,构建了从云端训练到边缘部署的完整生态,推动物理AI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医疗、家庭等场景。未来随着具身智能大模型与边缘计算的结合,机器人将逐步渗透至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最终实现“像人类一样思考,比人类更高效执行”的终极目标。物理AI市场空间广阔。

相关公司方面,索辰科技推出物理AI开发及应用平台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包括物理AI应用开发平台及机器人设计训练平台等。凌云光 AI能力已广泛渗透至智能器件、视觉系统、智能装备、智能工厂四大业务板块,在消费电子、印刷、新能源等行业形成规模化应用成果。

天兵科技完成“一箭 36 星”分离试验行业密集催化下产业链核心公司受益

商业航天头部公司天兵科技今日官宣,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一箭 36 星”分离试验,在天兵科技张家港智能制造基地顺利完成。本次试验是国内首次实现36星同步分离,创下国内应用场景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此次星箭分离系统的关键突破,将与其他技术协同支撑天龙三号在可靠性和成本上达到国际一流标准,为低轨星座组网任务提供可靠、高效、低成本发射服务,助力我国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华泰证券认为,商业航天板块迎来“政策面”“业绩面”和“技术面”的三重拐点。政策面,十五五规划首提建设航天强国目标;业绩面,中国星网今年实现密集组网,垣信此前已重启发射,组网任务迫切,有望带动上游卫星制造等环节业绩兑现;技术面国内民商火箭公司继续加快IPO步伐,朱雀三号、力箭二号、天龙三号、谷神星二号等首次发射节点将近。行业密集催化下,可关注卫星互联网及其配套产业链公司。

陕西华达公司三大类产品均应用于商业航天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助力星网、千帆星座等国家重点重大航天项目。中国卫星积极参与包括卫星互联网在内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主要参与星上部分载荷、太阳电池、地面信关站基带处理设备以及各类通信、导航终端产品的研制及配套供货。

中国快充方案成为全球标准产业链公司有望受益

据媒体报道,泰尔终端实验室27日宣布,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联合华为、vivo、OPPO公司撰写的标准L.1004(移动终端通用快速充电解决方案)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第五研究组(ITU-TSG5)审议并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泰尔终端实验室表示,这是ITU首次制定的全球通用快速充电标准。

公告称,标准方案由国内多家主流厂商联合攻关,融合了多种快充技术,实现了跨品牌、跨设备的快速充电功能兼容。随着L.1004等国际标准的落地,移动终端行业将进一步打破协议壁垒、实现统一口径下的高效快充互通,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充电体验,并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未来,消费者使用一个充电器,即可为更多不同品牌的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提供快充体验。

道通科技高端快充及液冷快充桩业务爆发,国际标准化产品切入高端市场。绿联科技充电宝、移动电源、充电器等快充配件品牌市占领先,并积极推进新一代高端快充品类。

自我进化 特斯拉官宣世界模型器

据报道,10月27日,特斯拉官宣神经网络系统“世界模型器(World Simulator)”,该系统通过生成逼真的虚拟驾驶场景,可以直接模拟、合成自动驾驶的“孪生世界”,使AI在一天内学习相当于人类500年的驾驶经验,并在无限的虚拟世界中自我进化。同款AI大脑,擎天柱机器人也可共用。该系统通过高保真模拟大幅减少对真实测试的依赖,是特斯拉实现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技术跨越的关键工具。

如果说大语言模型让AI学会了理解语言,那么世界模型的出现,则意味着AI开始尝试理解世界。世界模型的核心是让AI内部构建一个可交互的世界,要理解物理规则、模拟未来状态、预测动作结果,实现从静态图像、视频生成,逐步走向多模态、带动作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Vision-Language-Action)。特斯拉的“世界模型器”作为其自动驾驶系统FSD的核心技术,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和虚拟仿真能力,正在重塑自动驾驶、机器人及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路径。它不仅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跃迁,更是通用人工智能的试验场。其影响跨越交通、机器人、数据伦理与产业生态,未来,能否构建“超越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或将重新定义人类与机器的交互边界。A股相关概念股有神思电子 、思泰克等。

世界唯一 我国在北极实现连续载人深潜

据报道,10月27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执行北极载人深潜任务的科考队顺利返回。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际首艘具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共完成了43个潜次作业任务。“奋斗者”号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水下联合作业,创新了我国双载人潜水器水下协同作业模式。本航次开创了在密集冰区“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新模式,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科考队采集了一批珍贵的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获得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将为深入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等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海科技首次被明确列为“国家战略核心领域”,并提出了“加快深海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的要求。这标志着深海科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将得到国家层面的重点支持和推动。目前,我国深海科技已经形成了从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到商业开发的完整产业闭环。随着产业链的逐步完善,深海科技产业将实现更加高效、协同的发展。随着海洋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深海科技相关产业有望成为最具爆发力的增长极。据测算,2025年深海科技将撬动3.25万亿市场空间,成为推动13万亿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A股相关概念股有中金岭南 、钢研高纳等。

重塑人机交互范式 蚂蚁集团投资超仿生仿人机器人

据报道,企查查APP显示,近日,首形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云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为股东。企查查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24年,经营范围包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等。公开信息显示,首形科技是一家专注于高端、超仿生仿人机器人研发的企业,旨在为市场提供具有高度拟人化特征的机器人产品。

超仿生仿人机器人通过高精度仿生设计、类脑智能决策、多场景落地重塑人机交互范式。短期聚焦工业替代与服务升级,长期将依托AGI与开源生态实现“人机共融”。A股相关概念股有拓维信息 、绿的谐波等。

来源:A股早8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