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与情感的问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9:51 1

摘要:波兰籍美国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在谈自己作品时说道:“人不应该轻视任何情感,哲学家都轻视情感,尤其是斯宾诺沙,他认为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罪恶。我却自信我们头脑里闪现的念头,不管多么微不足道,多么愚蠢,或者多么可怕,都具有一些价值。换句话说,抽掉人的各种情感,这

文学作品本身在展现作者的情感,倘若没有情感的展现,作品就不成其为作品,很可能只是枯燥的文本。

波兰籍美国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在谈自己作品时说道:“人不应该轻视任何情感,哲学家都轻视情感,尤其是斯宾诺沙,他认为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罪恶。我却自信我们头脑里闪现的念头,不管多么微不足道,多么愚蠢,或者多么可怕,都具有一些价值。换句话说,抽掉人的各种情感,这个人不管他的思维多么合乎逻辑,也不过是个生活呆板单调的木头人。情感和人是同一性的。我特别对那种变为激情的情感感到兴趣。”哲学家可以审视各种情感,认为情感不一定是那么客观的,甚至要上升到理性阶段,而不要完全被感性左右。文学和艺术要从感性层面感染读者,而不能完全过于理性,不然就不成其为艺术形式。诗人写诗有一定的内容,但情感比较丰富。有的诗歌本身很有哲理,很多人能从诗中悟出不同的哲理,主要还是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心态不同,都市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而这种不同感受正是诗歌给予的,也是诗歌情感丰富性的表现。读同样一首诗,高兴的人都到了高兴,悲伤的人读到了悲伤,孤独的人都到了孤独,愤怒的人读到了愤怒。只是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有无数种解释,主要还是读诗的人把这件事当成了自己心灵的镜像,想在里面发现什么就能发现什么,不想在里面发现什么就看不到什么。诗歌本身就重视内容和情感,没有内容,情感无法抒发,而抒发的情感往往是诗人独特的感悟,能够获得读者的共鸣。

读者读诗的时候,会和诗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甚至非常喜欢一首诗,而这首诗并不一定是著名诗人写的,很可能是籍籍无名的小诗人写的,但读者就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非常符合自己的心态,甚至和自己有了某种冥冥之中的联系。越是这样,读者就越认为这样的诗写得好。而其他的读者却不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因为其他读者没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的读者读到了更好的诗歌,而且是著名诗人写的,就不喜欢以前读到的诗,但也只是受了名气的影响。倘若真的和诗歌本身产生了情感共鸣,就一定会认为诗歌写的恰到好处,甚至非常适合自己,就好像在写自己的人生。诗歌去掉了情感,就不叫诗歌了。词和曲也是如此,虽然可以入乐歌唱,但仍然以情动人,情到深处,催人泪下。配上音乐之后,词和曲就焕发了异样的光彩,不但从内容和情感方面感染人,而且从音乐方面感染人,已经完全让人沉浸在音乐的立体系统之中,也让人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散文和小说更是如此,可以写人写事,可以写风景,写世间万事万物。散文本身比较庞杂。可以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可以写个人的小情绪,可以写日常生活,可以写婚丧嫁娶,可以写朋友的交情,可以写爱情,也可以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只要散文表达的情感能够感染读者,就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

读者本身带着一定的阅读期待,有自己的喜好。他们有喜欢歌功颂德的,有喜欢个人小情绪的,有喜欢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琐碎事情的,有喜欢婚丧嫁娶大事的等等。只要作者能够写出来,就可以符合一些读者的阅读期待。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谓的好文章,只是符合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和让读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并不一定是公认的好文章。即便很多文学评论家认为某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也只是他们认为,并不一定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人们读到所谓的好文章,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就会认为这篇文章是在写自己,或者说指引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而别的文章写的再好,他们也会视而不见,因为没有和别的文章产生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写出文章之后,发表出去,就不是他的了,而只属于喜欢文章的读者。即便作家做了意义和情感方面的说明,读者也并不买账,而是相信自己的阅读经验,相信自己独到的内容和感受到的情感。散文要表情达意,要让读者产生共鸣,而不可能总是就事论事,没有什么创新意义。但散文作家并不一定写的散文都是好的,有可能出现游戏之作,就像伟大的诗人也写游戏之作一样。读者要有所鉴别,但并不一定非得去阅读整个文学史,而是看到什么文章好,就自己收藏起来,随着阅读文章数量的增多,阅历也就丰富了,会发现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文章。读者没必要听作者说明,也没必要听别人说明,相信自己的阅读经验就行,而且要持续不断地读下去。

对于小说的阅读也是如此,读者往往要根据小说中的事件体验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容易产生共鸣的。倘若读者在阅读小说过程中没有产生情感共鸣,就认为小说写的很庸俗,结尾早就猜到了,甚至看了开头就直接翻看结尾,没必要读中间的故事情节。这样的小说说明作者创新乏力,只是增加了一些文学界的文字垃圾,却没有创新性。读者读小说之前,明明知道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还是会读下去。倘若小说符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牵引着读者一步一步读进去,那么读者就很可能沉浸进去,会跟着主人公“经历”一些事情,一同悲,一同喜。悲的时候嚎啕大哭,喜的时候手舞足蹈。他们有时候会笑话自己,明明知道小说是假的,但还是或悲或喜,怎么说都是被小说感染了,也就认为这样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而当他们读到另外的小说,仍然沉浸进去,仍然或悲或喜,就会觉得另外的小说是最好的,而以前读到的等而下之。凭借自己的感受去阅读小说,怎么说都是感性的,但读者偏偏相信自己的感情,而不会上升到理性阶段评论。或许读者的阅读经验有限,阅读的作品太少,读到一部令人感动的小说,就觉得是最好的小说,其实产生了误判,但他们明明相信自己的判断,也就只能那样读下去了。甚至有的读者读了一部小说,就乱下结论,认为自己读到的是最好的,以后就不再读了。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要表达情感的,没有情感的作品是干瘪无味的,甚至根本不能叫作品。文学作品不是哲学作品,需要以情感感人,而哲学作品讲究理性,不一定用情感作为媒介传播。如此来看,文学作品就是表达人情和人性的东西,要发现人类同有的感情,而不仅仅剑走偏锋,搞作家所谓个人性的独创。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