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繁荣为存储芯片行业注入强劲动力,《科创板日报》10月23日报道,存储芯片“超级周期”或更持久。据《韩国经济日报》,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第四季度将DRAM和NAND价格上调高达30%,超出预期。这一数据背后,是AI驱动下存储芯片需求的激增,行业正站在新的发
AI繁荣为存储芯片行业注入强劲动力,《科创板日报》10月23日报道,存储芯片“超级周期”或更持久。据《韩国经济日报》,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第四季度将DRAM和NAND价格上调高达30%,超出预期。这一数据背后,是AI驱动下存储芯片需求的激增,行业正站在新的发展风口。
当前存储芯片行业的主导细分领域仍是DRAM和NAND Flash。根据Yole数据,2022年全球半导体存储市场中,DRAM占比56%,NAND Flash占41%,而NOR Flash仅占2%。然而,这一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预计到2027年,DRAM的市场份额将显著提升至63%,而NAND Flash则从2021年的39%下降至26%。这反映出高性能计算、AI服务器及智能手机对高带宽内存需求的增长,推动DRAM成为主力增长点。相比之下,NAND Flash虽在大容量存储(如SSD、手机eMMC)中仍具优势,但增速放缓。至于3D XPoint等新型存储技术,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市场,仍处于利基或试验阶段。
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在经历2021–2023年的下行周期后,于2024年迎来反弹。据Gartner预测,2024年全球DRAM市场规模将达到835亿美元,NAND市场规模为678亿美元,合计总规模达1513亿美元,同比增长70.5%。基于这一强劲反弹及AI驱动的需求,结合2021–2027年CAGR为20%的长期预测,预计2025年全球存储芯片总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美元,接近1650亿美元,延续上行态势。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在应用驱动方面,AI、数据中心和消费电子是三大核心增长引擎。手机、服务器和PC合计占据DRAM和NAND近80%的终端市场份额。2023年,手机和服务器在DRAM应用中分别占34%和32%,在NAND应用中,手机和cSSD占比分别为34%和26%。AI技术的全面爆发催生了AI Phone、AI PC及AI服务器等新设备形态,显著提升了对高性能DRAM(如HBM)和大容量NAND(如企业级SSD)的需求。此外,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稳步扩张,预计2024年出货量达6亿台,2020–2024年CAGR为5.6%,进一步拉动NOR Flash及低功耗存储芯片需求。
存储芯片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关键环节。上游包括半导体材料(如硅片、光刻胶、靶材、抛光材料、电子特种气体)和半导体设备(如光刻机、刻蚀设备、PVD/CVD设备、清洗与封测设备)。中游为核心制造环节,涵盖DRAM、NAND Flash、NOR Flash等存储芯片的设计、制造与封测,主要厂商包括三星、美光、SK海力士、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兆易创新等。下游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信息通信(5G/数据中心)、汽车电子、物联网、人工智能及高新科技领域。
中国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国产化率仍较低,但进步显著。在制造环节,国产DRAM和NAND Flash芯片的全球市场份额不足5%,但长江存储(NAND)和长鑫存储(DRAM)已实现技术突破并量产,兆易创新、紫光国微等在利基存储(如NOR、SLC NAND)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
在设备领域,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拓荆科技、华海清科等已实现刻蚀、PVD、CVD、CMP等关键设备的国产替代,但在高端光刻机(如EUV)方面仍依赖ASML。
材料方面,沪硅产业、TCL中环在硅片领域取得进展,南大光电、晶瑞电材在光刻胶,鼎龙股份、安集科技在抛光材料,江丰电子在靶材等领域逐步实现国产化。
整体来看,高端材料与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率仍低于30%,尤其在先进制程所需材料和设备上对外依存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对美光产品的网络安全审查结论要求停止采购其产品,叠加三星与长江存储签署专利许可协议,标志着国产存储正加速融入全球供应链,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在2025年后显著提速。
近年来,为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半导体产业,并将其视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调“持续提升存储产业能力,鼓励存储产品制造企业持续提升关键存储部件等自主研发制造水平”,以加快存储国产化进程。2025年2月,工信部组织开展算力强基揭榜行动,聚焦安全监测与国产芯片创新,突破存储系统关键技术。
存储芯片行业正步入由AI驱动的“超级周期”,需求激增推动DRAM和NAND价格大幅上涨,部分产品涨幅达30%。技术层面,HBM成为AI服务器核心组件,3D堆叠与先进封装技术加速迭代,存储密度与带宽持续提升。应用领域上,AI手机、AI PC及智能汽车推动存储容量升级,1TB SSD与高带宽内存逐渐成为主流。竞争格局方面,全球市场仍由三星、SK海力士等巨头主导,但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国内企业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正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