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纸面富贵”!李想6亿年薪实际到手仅266万,天价薪酬竟是会计魔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0:42 1

摘要:一则“李想年薪6.8亿港元”的消息近日引爆舆论,让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瞬间站上风口浪尖。这个话题一度登上热搜,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惊叹新势力车企高管的天价薪酬,也有人质疑在公司净利润下滑超30%的背景下,如此高额薪酬是否合理。

一则“李想年薪6.8亿港元”的消息近日引爆舆论,让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瞬间站上风口浪尖。这个话题一度登上热搜,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惊叹新势力车企高管的天价薪酬,也有人质疑在公司净利润下滑超30%的背景下,如此高额薪酬是否合理。

然而,当深入探究事实真相,我们发现这场争议更像是一场数字幻象。

数字幻象

根据财经网站Webb-site公布的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董事薪酬排行榜,李想确实以近6.8亿港元的总报酬位居榜首,远超JS环球生活CEO王旭宁的5.21亿港元和极兔速递创始人李杰的5.19亿港元。在这份收录报酬最高的1000名董事信息的榜单中,共有31人年度报酬超过1亿港元,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也以约4.49亿港元位列第四。

表面上看,李想确实拿下了“香港上市公司董事薪酬之王”的称号。但真相果真如此吗?理想汽车对此迅速作出回应,揭开了这个数字背后的真相:李想2024年全部实际薪酬仅为266万元人民币。而那惊人的6.39亿元,属于公司按照美股上市公司对于期权的特殊会计费用方式,并非李想的实际薪资收益。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理想的股票激励计划,李想如果真的想拿到这笔激励费用,除了需要完成公司设定的销量目标外,还需要额外支付29.26美元/ADS的行权价。而按照10月24日理想汽车美股收盘价21.92美元/股计算,李想若此时选择行权,不仅无利可图,反而还要“倒贴”不少钱。

这一回应揭示了这场舆论风波的本质:会计准则制造的“天价薪酬”与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距。在商业世界中,期权激励是一种常见的高管激励方式,但会计处理上往往需要预估并记录这些期权的潜在价值,从而在账面上形成看似惊人的数字。

会计魔术

为什么会出现“惊人的6.39亿元”,这属于公司按照美股上市公司对于期权的特殊会计费用方式,这个问题确实有点反直觉,【汽车维基】用一个直白的比喻和解释来帮你理解。

核心比喻就是公司发了一张“未来优惠券”。想象一下,公司给了李想一张“未来优惠券”,允许他在5年后,以今天约定的固定价格(比如29.26美元) 购买公司的股票。

这张“优惠券”本身很有价值:因为如果5年后公司股价涨到了50美元,李想依然可以用29.26美元的低价买入,然后卖出,瞬间赚取差价。

但是根据美国会计准则,公司在发出这张“优惠券”的当天,就需要估算出这张“优惠券”在未来可能值多少钱。这个估算出来的价值(也就是6.39亿元),需要作为一笔成本,记录在公司的财报里。

实际上,李想一分现金都没拿到。 这6.39亿元只是公司账面上的一个会计记录,是为了向投资者展示:“我们为激励管理层,未来可能付出的成本有这么高。”

如果直白解读两笔钱的区别就是:

266万元人民币(实际薪酬)这是李想实际拿到手的现金。包括他的工资、奖金等。这是他养家糊口、日常消费真正能用的钱。这笔真金白银,已经进入他的银行账户。

6.39亿元(期权会计成本)这是公司账本上的一个数字,是那张“未来优惠券”的估算价值。这种“纸面富贵”,是一个会计假设,李想根本没碰到这笔钱。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张“优惠券”现在能赚钱吗?

答案是不能,不仅不能,现在去用还会亏钱。

行权价(约定价格)是29.26美元,现在市场的股价是21.92美元(以10月24日为例)你会发现,市场价低于约定价格。这意味着,如果李想现在去行使他的权利,他需要花29.26美元的高价去买一个市场上只卖21.92美元的东西。这显然是亏本买卖,傻子才会这么做。

所以,理想汽车回应说“李想若此时选择行权甚至还要‘倒贴’不少钱”,就是这个意思。这6.39亿的“年薪”完全是一个停留在纸面上的、并且目前看来无法实现的潜在收益。

总结一下,你可以这样理解:公司对股东说:“我们为了激励CEO,给了他一个可能价值6.39亿的未来激励(期权),按照会计规则,我们必须把这笔潜在成本记在账上。”

李想对公众说:“大家别激动,我去年实际到手的钱就是266万。账上那6个多亿,是公司算出来的一张‘空头支票’,而且这张支票现在还是负资产,用了就亏钱。”

所以,“年薪6亿”是一个因会计准则而产生的巨大误解。它衡量的是“激励的潜在价值”,而非“实际到手的收入”。在商业世界里,这种账面数字和现实情况的巨大差异很常见。

常见现象

这种现象并非理想汽车独有。许多采用类似激励机制的上市公司都会在财报中体现出高额的“高管薪酬”,但这些数字往往不等同于高管实际到手的收入。

回看理想汽车的经营状况,2024年确实面临挑战。财报显示,理想汽车全年收入总额达人民币1445亿元,同比增长16.6%,但净利润同比减少31.9%,为人民币80亿元。在这种背景下,高管薪酬问题自然更加敏感。

这场“李想年薪6亿”的争议,反映了公众对企业高管薪酬的持续关注,尤其是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同时,它也揭示了财经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问题:表面数字往往无法呈现全部真相,甚至可能误导公众认知。

对于投资者和公众而言,在面对类似信息时,更需要深入探究数字背后的实质,而非仅仅被表面数据所吸引。毕竟,在商业世界中,真相往往比表象更加复杂。

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在激励团队与维护企业形象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披露信息时确保透明度和易理解性,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无论如何,李想的“天价年薪”争议已经超越了个人薪酬的范畴,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企业治理、信息传播和公众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

来源:汽车维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