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来发生的事,比想象的复杂。先说那起被广泛关注的法律和资产冻结案:荷兰政府用上世纪留着的老法律,把某家外资半导体公司的全球资产冻结了,连99%的股权都被托管起来。对方在中国的分支没有缩头,立刻打起了反攻战。动作不止一招,至少三路齐上:法律层面交涉、在华产能调
三家芯片大厂都在被动调整,短时间内没人能坐稳头把交椅。
接下来发生的事,比想象的复杂。先说那起被广泛关注的法律和资产冻结案:荷兰政府用上世纪留着的老法律,把某家外资半导体公司的全球资产冻结了,连99%的股权都被托管起来。对方在中国的分支没有缩头,立刻打起了反攻战。动作不止一招,至少三路齐上:法律层面交涉、在华产能调配、还有对外发声,通过媒体和行业团体把情况说清楚。要注意一个数据,这家公司在中国的产能占比大约 七成,供应链在中国高度本地化。所以这桩事一旦往大了走,不光是公司自己被波及,连欧洲的汽车厂商也开始敲警钟——他们说这事已经变成了供应链风险。车企那份联合声明里没拐弯抹角,意思就是:现在产业链脆到一环出问题,后面就会连锁倒塌。
把时间往前拉,另一个重要点是光刻机厂商在中国的进退问题。近一次财报显示,中国市场贡献了将近四成的收入,是历史新高,但高层也坦言,这个体量未必能长期维持。再看更细的数字:过去几年,针对中国市场的DUV类光刻机占比从接近九成,急速掉到了五成出头。这降幅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实打实的原因。国产制造能力在赶上:中芯在14纳米制程上把良率推到90%+,长江存储已经实现了232层3D NAND的量产。别忘了国内算力类芯片的进步,一些国产加速芯片开始拿来和西方高端货量产对比。市场不再只有进口一个选项,这些本土化成果把“必须要买进口”变成了“可以不买了”。
再回头看那家曾经有压倒性优势的厂商,眼看市场份额被压到接近零。高层在公开场合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市场不能被低估,任何低估都是自欺欺人。过去几年,他们围绕开发者和生态做了很多布局,形成了壁垒;现在这些壁垒被逐步侵蚀。原来被看好的那笔大约50亿美元的机会,眼前也变得模糊了。与此同时,生态方向的转变带来了新不确定性:开源工具链、本土替代架构、本地化软件支持都在快马加鞭地长起来,依赖单一生态的公司自然感到压力山大。
把这些线索拼在一起,会看到一种比较典型的变化:需求在倒逼供给。外部管控让某些进口受限,国内市场够大,产业里出现缺口,企业就会去补短板。制造端的提升不是空喊口号:封装、测试、制程、设计开始协同发力,量产和良率在真实地上来。再细一点看,是研发投入推高了,人才招聘在加速,设备国产替代有声有色,政策也在从旁支持。这些局部胜利虽不能立马完全替代进口,但已经足以改变原来的供需格局。
在实际操作层面,每家公司走的路不一样。那家被托管的企业采取的是稳住阵脚的策略:通过司法和行业渠道争取时间,尽量保证在华产线不停工,同时向客户保证交付能力。光刻机厂商则调整产品线和市场结构,把更受限的型号和市场优先分配,尽量在合规和营收之间找平衡,但对未来订单的可预见性明显下降。曾经在加速器领域占优的玩家,开始转向其它区域开拓市场,同时紧盯本土对手的成长速度,技术路线图也在微调。
行业内部的玩法也变了。过去看起来门槛高、必须靠单台高端设备完成的流程,开始被拆成模块化、并行化的工序,新的供应商就能靠这些拆分后的环节进入市场,门槛被有效降低。客户那头也不傻,采购策略从单点依赖慢慢变成多点分散,谁都不想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合作关系不再像以前那种牢固黏合,短合同、弹性供货条款成了新常态。
工程现场的日常有变化可看。晶圆厂里夜班的灯很常亮,工程师们一边在挤提升良率的细节,一边在调整零部件和材料的供应计划。装备厂的交付时间表被频繁往后挪或重排,整条供应链跟着一个不停变动的日历走。外面的政策一变,或者哪个大客户风向一转,就可能让某条生产线的命运立马被改写。
从产品设计层面看,有个悄悄发生但很重要的变化:设计上更注重可替换性。原来很多关键模块走高度定制化路线,现在开始设计成能支持多源采购、跨平台适配的形式。这在工程上看似小调整,但长期效果不小,采购习惯一旦改变,供需关系也会跟着变。
与此同时,产业链的合作方式也在调整。过去紧密绑定的伙伴关系,变成了更松散但更灵活的组合。短期合同多了,备货策略也更偏向灵活性优先。这样的结果是,虽然短期内会有不稳定,但中长期会让链条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在合规、成本、速度之间找平衡,不会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这些事还在持续推进。法律团队还在递交文件,行业协会在斡旋,工程师继续在车间调试,机器按计划开着。谁也拿不准下一步会怎样变,能确定的是屋檐下的每个人都在忙着把自己的那一摊活做好,等着看这场被撕开的局面会向哪个方向收拢。
来源:勇往直前的菠萝OYrm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