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月 26 日,朝中社一则简短通报引发国际舆论聚焦,朝鲜外务相崔善姬应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外交部邀请,启程开启跨国访问。
10 月 26 日,朝中社一则简短通报引发国际舆论聚焦,朝鲜外务相崔善姬应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外交部邀请,启程开启跨国访问。
去年她在莫斯科与俄外长拉夫罗夫会谈时,曾直言不讳表示朝鲜 “毫不怀疑” 俄罗斯能在俄乌冲突中取胜。
更早之前,她还曾获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见,当面传递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问候。可这一次,偏偏选在国际局势暗流涌动的节点,她的出访为何如此低调?
更巧的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已敲定行程,计划 10 月 29 日至 30 日访问韩国,临行前还对着媒体放话,说自己 “很乐意” 与金正恩会面,甚至强调 “对此持 100% 开放态度”。
一边是朝鲜外长悄然启程赴俄白,一边是美国前总统高调预告访韩并释放对话信号,这两场几乎 “背靠背” 的外交行动,真的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吗?
十月底的东北亚外交舞台,被两场关键行程搅动得暗流涌动。美国总统特朗普率先打破平静。
公开宣布计划于 10 月 29 日至 30 日访问韩国,这一消息尚未降温,他又在白宫回应记者提问时抛出重磅信号。
不仅表示 “很乐意” 与金正恩委员长会面,还强调 “对此持 100% 开放的态度”,甚至提及 “我和他相处得很好”。
这番直白表述,瞬间被国际舆论解读为朝美首脑可能在金正恩访韩出席 APEC 峰会期间会晤的强烈信号,也让原本紧张的半岛局势多了几分不确定性。
几乎在特朗普表态的同一时间,朝鲜外务相崔善姬的行程同样引发高度关注。
当地时间 10 月 26 日,她应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外交部邀请,悄然开启跨国访问,其中访俄时段被明确为 10 月 26 日至 28 日,恰好卡在特朗普访韩之前。
与特朗普的高调不同,崔善姬此次出访全程笼罩在 “神秘面纱” 下,具体访问时长、会谈日程、核心议程均未对外公布。
这种 “信息留白” 的姿态,与朝鲜以往部分外交行动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国际观察家纷纷猜测背后的战略考量。
早在 2024 年 6 月,俄朝便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为双边合作定下基调;7 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还曾亲赴朝鲜,为两国互动 “加温”。
如今崔善姬回访,外界普遍认为双方大概率会聚焦能源供应、军事技术协作等实质议题,以深化条约落地。
而她后续转往白俄罗斯的行程,也被视作朝鲜拓展合作版图的关键一步。
农业技术引进、矿产资源出口等领域的协作,或将成为双方洽谈的重点。两场外交行程的 “时间差” 与 “风格差”,让东北亚棋局的走向愈发扑朔迷离。
崔善姬此次访俄,并非首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过往的互动早已为两国关系埋下伏笔。
去年,她曾专程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与俄外长拉夫罗夫举行闭门会谈,会谈中她明确表态,朝鲜 “毫不怀疑” 俄罗斯将在俄乌冲突中取得胜利 。
这番表态远超普通外交辞令,直接展现出两国在重大地缘议题上的共识,也让外界看到朝俄关系的紧密程度。
更早之前的一次访俄行程中,崔善姬的待遇更显特殊,俄罗斯总统普京特意在克里姆林宫会见她。
还委托她向金正恩委员长转达新年问候,这种高层级互动,进一步夯实了朝俄双边关系的基础。
近年来,朝俄关系更是进入 “升温期”,标志性事件便是两国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为双边合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更被视作双方应对国际压力的重要举措。
对于这份合作,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曾公开表态,强调俄罗斯有意发展与朝鲜在各领域的关系。
这不应令任何人害怕或者不安”,并明确指出发展双边关系是两国的主权权利,这番话既回应了外界对俄朝合作的质疑,也凸显出俄罗斯对这份伙伴关系的重视。
此次崔善姬访俄,更是将这份合作推向实质落地阶段。
访问期间,与俄外长拉夫罗夫的战略磋商成为核心环节,双方明确提出要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框架内,就双边热点问题及国际议题开展定期对话。
这意味着两国合作将从 “政治共识” 走向 “常态化协作”。
面对外界对此次访问的诸多猜测,俄罗斯还特意将其定义为 “友好邻国间的常态外交政策对话”,既淡化了争议,也暗示双方合作将持续深化。
从历史互动到当下的实质协作,朝俄关系的每一步推进,都在重塑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而崔善姬的此次出访,无疑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自半岛问题成为国际焦点以来,美朝关系始终在紧张的基调中起伏,双方核心诉求的分歧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
美国长期以 “制裁施压” 为主要手段,针对朝鲜实施多轮经济与外交制裁,试图通过外部压力迫使朝鲜放弃核导计划。
而朝鲜则将发展核武器视为保障自身安全的 “必要选择”。
认为面对美国的威胁,唯有强化自身威慑力才能掌握生存主动权,这种根本立场的对立,让两国关系始终难以突破僵局。
在这场长期博弈中,崔善姬的角色尤为关键,她不仅是朝鲜劳动党政治局委员兼外务相,更是朝鲜外交决策体系中的 “核心操盘手”。
作为曾深度参与新加坡、河内朝美首脑会谈的关键人物,崔善姬对美国的谈判逻辑、战略底线有着第一手的深刻认知。
既能精准传递朝鲜的立场,又能敏锐捕捉美方的信号,是朝鲜与美国博弈时不可或缺的 “桥梁” 与 “智囊”。
其在外交领域的丰富经验与对美博弈的精准判断,让她成为朝鲜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重要力量。
而此次崔善姬的行程选择,更成为影响朝美关系走向的关键变量。
在特朗普释放愿与金正恩会面信号的背景下,崔善姬却缺席了同期举行的 APEC 峰会相关行程,转而出访俄白。
有分析认为,这一 “缺席” 并非偶然,既可能降低朝美首脑会谈的可能性,更暗含朝鲜对美国主导多边机制的冷淡态度。
特朗普的 “开放” 表态与崔善姬的 “主动西进” 形成鲜明对比,背后是朝鲜试图在对美互动中掌握主动权的战略考量,也让朝美博弈的未来走向充满变数。
东北亚局势的微妙变化,迅速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也基于自身立场作出回应。
中国外交部率先发声,针对当前复杂态势呼吁有关各方 “谨言慎行”,强调应多做有助于缓解紧张、增进互信的事,坚决反对局势陷入 “轮番示强、不断升级” 的恶性循环。
这一表态既体现了中国对地区稳定的重视,也为局势降温传递出理性声音,成为平衡区域紧张氛围的重要力量。
除了政治层面的反应,局势变化还迅速传导至经济领域,引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
受美朝对峙消息影响,全球股市普遍出现下挫,投资者为规避风险,纷纷转向日元、黄金等传统避险资产,推动这类资产价格走高。
从区域影响来看,韩国、日本作为东北亚核心国家,受局势冲击最为直接,国内股市波动明显;而欧洲市场因地理距离较远、经济关联度较低,所受冲击相对有限。
不过,多数分析认为,在全球经济基本面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此次地缘政治风险引发的市场波动多为 “短痛”,长期影响仍需观察局势后续发展。
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光,更聚焦于崔善姬访俄白的实际影响。
各国都在等待更多访问细节,试图判断此次行程是否会改变东北亚地区稳定格局,以及对美朝博弈走向产生何种作用。
从联合国此前通过涉朝制裁决议的立场,到部分国家对朝俄合作的担忧,不同声音交织之下。
东北亚棋局的复杂性进一步凸显,也让这场外交博弈的影响超越区域,成为牵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议题。
俄白协作的深化、朝美博弈的变数、国际社会的多元反应,共同交织成影响区域稳定的关键因素。这场博弈不仅是国家间利益的较量,更是战略主动权的争夺。
未来,随着各方互动的持续,东北亚棋局或将迎来新的调整,而地区稳定与全球地缘格局的走向,也将在这场持续的外交较量中逐渐清晰。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