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日本制造”这四个字,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几乎等同于高品质的代名词。当时的日本在方便快捷的列车,普通家庭丰厚的收入,社会生活的便利层面无不令人艳羡。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这四个字,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几乎等同于高品质的代名词。当时的日本在方便快捷的列车,普通家庭丰厚的收入,社会生活的便利层面无不令人艳羡。
然而,曾经需要排队打卡的日式连锁餐厅,如今却有些门庭冷落,甚至传出关店收缩的消息。那些动辄标价上千元的高端日本美妆,也因其“离谱的定价”而被年轻消费者默默移出购物车。
在日货商品质量未曾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为何如今的国人不再买单?日本制造和中国制造的差异又从何时开始出现?
中国新一代的消费者,越来越朝着性价比的方向靠拢。他们不再轻易支付高昂的溢价。他们的购物逻辑简单而直接:成分、功效、价格、体验,每一样都要简明扼要的划算,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曾经被无数家庭追捧的日本家电,如今在卖场里已经难觅踪影。这并非因为它们质量变差了,而是因为当国产家电在品质上迎头赶上,价格却亲民得多的时候,理性的消费者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这标志着消费心态的彻底成熟,从情绪对抗转变为纯粹的理性决策。更体现在中国商品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性价比。当人们不再以仰慕的眼光看待日本商品时,一切便悄然发生了改变。
这种情景在美妆领域最为多见。当资生堂等品牌还在依赖明星效应时,中国的年轻用户早已一头扎进成分表里,变成了半个化学家。比如MENARD,一支仅有1.5毫升的精华敢标价三千元,结果被扒出其核心成分与几百元的产品并无区别。
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家具领域。无印良品(MUJI)曾经是“极简生活”的代名词,现在却因为过高的定价,引起消费者不满。对于一个月薪不高、还要还花呗的年轻人来说,一张数千元的床垫显得过于奢侈,类似情况在日货领域如今比比皆是。
当中国的消费者在用性价比重塑市场时,许多日本企业却留在过去,他们引以为傲的“精工细作”,正被一套僵化而缓慢的制度无情拖累。他们用80年代的中日消费状况规划着如今的中国市场,令人瞠目结舌。
这首先体现在时间差上。日本企业内部那种等级森严、层层审批的决策流程,让它们在速度上完全无法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一个新品的调研可能就要耗费一年,所有决策都需要东京总部拍板。而中国制造企业的产品平均迭代则将其甩在身后。
其次是空间上的错位。日本企业至今仍信奉“实体为王”,极其重视专柜的精致体验和导购的贴心服务。然而,在中国这个直播带货市场规模已超4万亿元的市场里则无人问津。这不只是渠道的落后,更是对“货找人”的全新游戏规则的误判。
更深层的是认知上的傲慢。当MENARD将三千元一支的精华视为“尊贵”时,中国的消费者只觉得“离谱”。这种偏差背后,是企业对自身品牌价值的固步自封,以及对中国市场的过度缺乏了解,他们不曾也不愿意深入用户群体做相关调研。
日本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集体困境,绝非简单的商业问题,它本质上是中日两国在国际地位,经济发展上已经出现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中国,已经从过去的仰视转变为如今的自信,这种变化让日本人难以接受。
2010年,那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中国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越了邻国日本。而到2024年,中国的GDP体量已达到约19万亿美元,而日本则萎缩至约4.03万亿美元,前者已是后者的近4.7倍。
这背后,是中国数十年的拼搏打下的坚实基础,也是日本在1985年广场协定后,叠加少子化问题陷入停滞和迷茫的直接体现。在这样巨大的反差下,迟暮的日本人无法理解年轻一代中国消费者的思维,也无法再用过去的标准去看待中国市场。
在这些条件的影响下,两者的主动权也已经悄然逆转。过去日企鲸吞中国市场的景象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日企纷纷前来中国学习。中国企业,很多都在技术和管理能力上远远超越了他们,成为了日本的最好教材。
所以,当日本制造的光环不再,中国市场的成熟和自信便越来越耀眼。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来者不拒。相反,想要在这片广大的市场站稳脚跟,需要的是自身过硬的素质和亲民的价格,只靠讲漂亮故事的商品和火爆只能风光一时。
日本制造的问题,不在于其质量是否降低或者是讲的故事不再引人入胜,而在于傲慢的视角和僵化的制造把商业灵活的特征背道而驰。从纷纷来华学习的日本企业家来看,越来越多的日本人认识到僵化的思维和所谓的匠心已经被时代摒弃。
那么以上就是关于日本商品在中国风光不再的相关内容了,各位看官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来源:
来源:墨染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