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榴莲自由”这个词,最近突然在朋友圈刷屏了。海南三亚的果农老张蹲在自家榴莲园里,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算账:“去年这时候,泰国金枕一斤卖40块还得抢,今年咱们国产的树上熟,批发价直接干到8块钱!”
“榴莲自由”这个词,最近突然在朋友圈刷屏了。海南三亚的果农老张蹲在自家榴莲园里,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算账:“去年这时候,泰国金枕一斤卖40块还得抢,今年咱们国产的树上熟,批发价直接干到8块钱!”
这话可不是吹牛。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榴莲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产量较三年前暴涨15倍。最让消费者心跳加速的是价格——从年初的30元/斤一路俯冲,如今超市价签上赫然标着“9.9元/斤”,活生生演了出“水果刺客”变“平民英雄”的逆袭大戏。
要知道,榴莲这玩意儿向来被称作“热带水果之王”,全球85%的产量集中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外国专家曾放话:北纬18度以北根本种不出好榴莲。可咱中国的农业专家偏不信邪,海南、云南的科研团队硬是折腾出“温室大棚+精准控温”的黑科技,把榴莲树的生存红线生生推到了北纬22度。
举个实在例子,三亚育才生态区的果农现在都学会了“看天App”——手机实时监控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什么时候该遮阳、啥时候要补水,全靠大数据说话。这种“科技种果”的模式,让国产榴莲的挂果率从最初的20%飙升到68%,品质还完全不输进口货。
第一招叫“去中间商赚差价”。以往泰国榴莲到中国消费者手里,要过出口商、海运、批发市场、零售商四道关卡,每层加价30%起步。现在国产榴莲从海南果园直达社区团购仓库,运输成本砍掉三分之二。
第二招是“错峰上市”的聪明打法。进口榴莲旺季在5-7月,咱们国产的偏偏在8-10月集中上市,既避开了价格战,又填补了市场空档期。抖音直播间里,主播们喊着“泰国榴莲过季了?咱们中国产的正当季!”一天能卖出去3000单。
最绝的是第三招——品质升级。广西农科所搞出来的“桂榴1号”,甜度高达38.5%,比泰国金枕头还高出5个点。小红书上的美食博主们盲测视频点赞过百万,评论区清一色“没想到国产榴莲能爆浆到这个程度”。
《亚洲水果周刊》最近酸溜溜地发文,说中国榴莲“破坏了国际市场定价体系”。这话听着耳熟吧?当年国产手机、新能源车崛起的时候,西方媒体也是这个调调。
但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前三季度,泰国榴莲对华出口量同比下降22%,每柜货柜的离岸价跌了15%。更让外商冒冷汗的是,中国海关总署悄悄更新了进口水果检疫标准,新增了12项农残检测指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给国产水果腾市场。
首先是“吃鲜时代”的到来。进口榴莲要走半个月海运,只能七八成熟采摘。而国产榴莲从采摘到超市最快48小时,能等到完全成熟再上市。北京宝妈李女士在盒马现场开榴莲的视频火了:“看看这金黄果肉,轻轻一按就爆汁,以前哪敢想10块钱能买到这种品质?”
其次是“水果平权”趋势。新发地批发市场的老商户王老板算了笔账:以前水果店榴莲日均销量不到5个,现在20个起步还总断货。“大学生、退休阿姨都来买,真成国民水果了。”
最关键的是给乡村振兴插上了翅膀。海南保亭县过去人均年收入不到2万元,如今靠着榴莲产业链,光是套种菠萝蜜、搞采摘旅游,就让村民腰包鼓了40%。
站在超市的生鲜区,看着标价9.9的国产榴莲,突然想起十年前那个“车厘子自由”的梗。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中国人掌握核心技术,就没有什么“贵族水果”能永远高高在上。这场甜蜜的逆袭,才刚刚拉开序幕...
来源:老邓大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