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直播圈冒出一位挺吸引眼球的新面孔,叫“让嫂”,她的话挺大胆的,经常对郭德纲说三道四,这么一来不少人都开始注意她,这位“让嫂”在直播里经常讲德云社,讲着讲着还搭起不少故事,引发不少争议,这下她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
最近直播圈冒出一位挺吸引眼球的新面孔,叫“让嫂”,她的话挺大胆的,经常对郭德纲说三道四,这么一来不少人都开始注意她,这位“让嫂”在直播里经常讲德云社,讲着讲着还搭起不少故事,引发不少争议,这下她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
让嫂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能够追溯到2018年的一个相声比赛节目。那时,张伯鑫跟德云社的孟鹤堂正在比赛中对决,他妻子突然冲到台上大喊“我们让了”,这句话被很多观众批评道不合比赛规则,让俺们传下留就让呗。自此开始,相声圈里开始流行起来让嫂称呼,此后也有人说戏,但是根据有关相声圈的报道来关注他的名声或许动摇。
张伯鑫后来选择离开德云社,成立了自己的相声团体,名为高兴社。相较于德云社的爆满和一票难求,高兴社的演出显得十分冷清。这也让张伯鑫与德云社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似乎双方的理念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分歧。张伯鑫认为相声是高雅艺术,而郭德纲则更加直接地表示相声不过是混饭吃的一门手艺,两种不同的态度在观众心中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认知,也正是这份逐渐累积的矛盾,让张氏夫妇日后在言语上时常表现出与郭德纲和德云社相对立的态度,直播中批评与“挑刺”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进入直播时代,“让嫂”找到了一个新平台来扩大自己的声音,她开始在直播间猛烈抨击相声行业里的各种“规则”,常常拿郭德纲和德云社来说事。她的话题涉及“云字科”艺名的归属权,对相声行业里的种种传统操作提出质疑。她曾提出师父无权收回艺名,认为这种行为和相声规矩根深蒂固的特性无关,而是出于主观,艺名是师父赐予的,徒弟脱离师门后收回是行业多年的惯例,不是她所说的那种凌驾于历史传统之上的行为。
“让嫂”在直播间也说郭德纲之所以批评相声世家是因为他不是科班出身,而他对相声世家存在个人恩怨,这种说法就完全不合理。众所周知,德云社中很多相声演员,比如谢金、侯震等,都是相声世家的后代,他们的发展在德云社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正好与“让嫂”所提的观点形成了直截了当的矛盾。
引发最大争议的另一处内容,“让嫂”曾改编了一段快板《同仁堂》,把郭德纲的个人旧事,前妻、前师父、前徒弟的过往,都用戏剧化的方式演绎出来。她借助煽动性的话语,为直播间制造话题和激烈讨论。这些内容中的很多信息本是公开的,但经过她加工后的语言,显得情绪化和挑衅,从而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情绪。
从整体上“让嫂”的行为不是一次单独的个人流量的尝试,也表现出了相声行业当下的一个现象,一些人把争端、矛盾当成了流量的工具,排斥通过自身作品和内容去争取。在网络评论下也产生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意见,有赞同她的,也说她是为了博流量拉偏架,什么大事都可以来告诉你,结局怎么这么糟心。对于一个真正的人来说,才华和努力才是最看中的,也有人这么说。
直播间里那些煽动性的言论确实会让人停下脚步,但很多人并不觉得这样能一直发展下去,而郭德纲面对行业里的质疑声更多选择不说话,早些年很多攻击甚至说德云社不会长久,但德云社凭借一场又一场受欢迎的作品,观众越来越多,观众走进剧场,用实际行动给内容打分,说明真正留住观众的还是优秀的作品,票房的稳定让那些“不稳定流量”的质疑也自然消解。
那些种种的指责,德云社虽然也并非完全不闻不问,但也有着它的法律团队对这些造谣甚至不实内容做层层的把关,一旦碰到人物的人格诽谤或者恶意猜测,就会有所依靠的通过诉讼等手段保护自己。对于郭德纲来说,除了不断地在努力创作更多的相声给别人来品鉴检验之外,也是花费了很大心思用来去培养年轻有潜力的新演员,在这些年间一直都是使得德云社所在的演出市场始终稳居一线的地位。
很显然,直播时代的“噪音”虽然让很多事件在短时间内获得关注,但真正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最终还是考验内容的质量。而相声作为一门表演艺术,舞台才是检验演员实力的最终标准,无论是“让嫂”制造的话题,还是高兴社的尝试,如果不能在表演作品本身上下功夫,那么他们得到的流量也不会持久。
这场网络事件也值得我们反思,相声行业是不是正在走入内卷的误区,有的人不再比作品,不再想着剧场里能不能成功,而是想着在网络上制造骂战,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背后,有多少是为流量,有多少是为了行业,或许这也是值得我们观察思考的地方。
直播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也加大了内容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问题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主线,时间会证明真相,作品才能留存在观众的记忆中。或许可以暂时利用争议性话题来博取热度,但只关注争吵而忽视创作是不可持续的,这一点在直播圈和舞台表演中都非常重要。
来源:元气饭团BMV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