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追逐“终极能源”的赛道上,日本传来了重磅消息。东京初创公司Helical Fusion近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高温超导磁体测试成功,这一突破被视为商业聚变发电的关键一步。
人类追逐“终极能源”的赛道上,日本传来了重磅消息。东京初创公司Helical Fusion近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高温超导磁体测试成功,这一突破被视为商业聚变发电的关键一步。
来源网络
核聚变被称为“人造太阳”,原理是模仿太阳内部反应,将氘、氚等氢的同位素加热到远超太阳核心的温度,形成等离子体后让原子核聚变释放能量。等离子体温度极高,任何材料都无法直接接触,必须依靠高温超导磁体产生磁场将其约束在反应堆内,这一步是聚变发电的核心难点。
全球主流方案是托卡马克设计,通过环形线圈磁场约束等离子体,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项目就采用这种技术,其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重约3000吨,中央螺线管磁力足以吊起一艘航空母舰 。日本则另辟蹊径,专注于独特的“螺旋式磁约束技术”。
Helical Fusion此次测试的是全尺寸高温超导磁体,在模拟真实反应堆条件下完成了预定目标。为适配三维螺旋结构,公司采用多条高温超导带束合的方法,让导体同时具备性能与可弯曲性。对于这项成果,企业直言是“欧洲和美国公司都未曾达到的首创之举”。
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公司,整合了日本国立核融合科学研究所的技术积累,目标是在2030年代将KANATA示范反应堆打造成全球首个商业可行的聚变电站。商业聚变需满足三个标准:全年稳定运行、能量输出大于消耗、部件可定期维护。
资金短缺是其面临的主要难题。今年7月公司完成2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7亿元)A轮融资,含补助和贷款的总资本达52亿日元。首席执行官Takaya Taguchi透露,过去五年中、美在聚变领域投入超1万亿日元,日本同期仅投入1000亿日元。
全球能源需求变化正为聚变研究注入动力。俄乌冲突、全球变暖及AI数据中心大规模建设,让各国愈发重视聚变能源。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施政演讲中提出“早日实现聚变能源社会应用”,美日也计划签署包含聚变能源的尖端技术合作协议。
美国的竞争势头同样强劲。麻省理工学院衍生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公司,正计划在弗吉尼亚州建设首座“电网级聚变电厂”,目标2030年代初实现发电。
中国在该领域的进展备受关注。我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已于2025年5月启动工程总装,10月杜瓦底座成功落位,这个重400余吨、直径18米的部件是装置“地基”,需承载6000余吨设备,安装精度控制在毫米级。按计划BEST将于2027年底建成,有望成为人类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这场“人造太阳”竞赛,本质是技术路线与资源投入的双重比拼。日本在螺旋式技术上的突破,证明小众路线也能走出新天地,为行业提供了新视角。资金投入差距虽明显,但技术积累带来的后发优势仍不可小觑。
中美的规模化投入则展现了另一种逻辑,依托庞大资源加速技术落地,尤其是中国BEST装置的稳步推进,让聚变发电的时间表愈发清晰。不同路线的竞争与探索,最终都将推动人类离“终极能源”更近一步。
“能源的未来,藏在对极限的突破里。”日本的技术突破不是终点,而是全球聚变竞赛的新起点。这项研究或许需要数十年才能落地,但每一步进展都在为人类摆脱化石能源依赖铺路。
你觉得哪种技术路线更可能率先实现商业化?中国2027年的BEST装置能如期创造历史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清华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