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显示,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5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提升了0.38个千分点。
全国出生率在连续多年下滑后,2024年罕见出现“双回升”,但区域差距惊人。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显示,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5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提升了0.38个千分点。
近年来罕见的出生人口与出生率“双回升”,打破了持续多年的低迷态势。
但整体数据的背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域现实:有10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超过8‰,而同时,不少地区仍深陷人口自然负增长的困境。
2024年中国省份生育格局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成为生育率攀升的主要推动力。
这些高生育率省份包括西藏、宁夏、贵州、青海、新疆、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和甘肃。
从出生人口数量看,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江苏、广西、贵州、浙江和云南成为2024年十大“生娃大省”。
这十个省份去年的出生人口合计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达58.6%,接近六成,在稳定全国生育水平中的有着关键作用。
为何这些省份在低生育率浪潮中逆势而上?分析发现:经济活力、人口结构与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这些地区的生育推动力。
广东作为第一经济大省,2024年广东出生人口达113万人,连续七年成为全国第一生育大省,并连续五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分析,广东生育旺盛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庞大的年轻流动人口基数;二是传统生育文化影响深远。
粤东潮汕、粤西湛江等地生育意愿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多数地区,为整体生育水平提供了支撑。
同时,宁夏、西藏、贵州等地,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为其较高的出生率提供了基础。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传统生育观念保持更为完整。
河南2024年以76.2万出生人口位居全国第二,比上年增加6.7万人。山东出生人口64.9万人,位列第三,较上年增加3.9万人。
许多地区仍面临严峻的生育困境。生育成本高、就业压力大、住房负担重成为压制生育意愿的三座大山。
面对生育率的持续分化,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对外发布,提出增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
“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的提出是引导全社会共担生育养育成本的重要信号”,这对于降低生育负担、提高生育意愿具有积极作用。
各地也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鄂尔多斯市在实施方案中提出,对生育二孩、三孩的户籍产妇一次性给予分娩补贴。
湖北省政协委员们协商建言,建议“设置阶梯式生育补贴机制,积极推动公办托育岗位,按‘1公里服务圈’标准布局社区托育点,推行‘多孩家庭学区直升保障’,降低择校压力”。
人口增长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省份,区域分化加剧。
专家建议,未来政策需更加精准化。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茜看来,除了扩面,进一步强化生育支持保障功能,还可以从“提标、降费”入手。
她建议,一方面可以提高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的标准和生育津贴的标准,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企业在女职工产假期间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给予一定补贴,“在为企业减负的同时,也能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
地区之间的生育率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年轻人的生活选择中。当深圳的年轻父母推着婴儿车在公园散步时,罗马的年轻人却因为“不稳定的工作和难以进入住房市场”而推迟甚至放弃生育计划。
生育,从来不只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地区的发展潜力与国家的未来活力。如何让“想生”的群体保持热情,让“不敢生”的群体重拾信心,正是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共同课题。
来源:铃儿响叮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