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免费为老人拍照的他们,这个重阳节为何不拍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20:31 1

摘要:六年,7000多位老人,上万张照片,200多场公益拍摄,从申城弄堂到川贵大山,从花鸟岛巨浪到佛山烈日,他们把“柯罗诺斯”——这位希腊时光之神——请进银发世界,却在2025年重阳节前夕,第一次婉拒了西安交通大学退管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多家养老机构的拍摄邀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重阳将至,每年这个节日前夕本该是柯罗诺斯项目公益团队的主要成员居居(居建琴)和刘峰最忙碌的时候。

无奈,两位摄影师的相机已相继“罢工”,项目被迫按下暂停键。

故事很长,快门声很短。2019年,为了给更多老人留住“可能最后一张体面照片”,他们奔走在上海乃至全国的街头小巷。

六年,7000多位老人,上万张照片,200多场公益拍摄,从申城弄堂到川贵大山,从花鸟岛巨浪到佛山烈日,他们把“柯罗诺斯”——这位希腊时光之神——请进银发世界,却在2025年重阳节前夕,第一次婉拒了西安交通大学退管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多家养老机构的拍摄邀请。

■ 公益摄影团队六年点滴付出,为申城老人留住“时光”

六年前,居居无意中得知,自己一位老同学的父亲去世,但想要制作遗照的时候发现父亲连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拍过,只能从身份证上抠图。

居居在谢荣生摄影学校的同学刘峰2018年年底家中长辈去世前,他为老人拍了一组最后的照片。

刘峰因为这段经历萌发了给老人拍照的想法,和居居老师一说,两人一拍即合。还给这个项目起名“柯罗诺斯”,柯罗诺斯是古希腊的时光之神,项目寓意“岁月易老但心不老”。

2019年,上海丽园路上的一个公房里,85岁的时尚奶奶孙兰英搬出了家里的老古董——缝纫机,戴上红边眼镜。那天,她成了柯罗诺斯项目的第一位“模特”。快门“咔嚓”一下,在笑意盈盈的孙奶奶的银发上打出了光。几天后,居居把照片送到老人手里,孙奶奶用上海话连说“老灵额”。

团队拍摄的第一位模特孙奶奶

从此,上海的大街小巷多了一对“拍照疯子”:两名摄影师开着车、载着摄影器材,只为老人定格他们最美的身影。

92岁高龄的葛兴华老人长期卧床,女儿想在母亲“还能睁眼”时留张合影。居居把三张棉被叠成“靠背”,刘峰跪在地板上抬起相机,护工一边摇床一边喊“阿娘看镜头”。照片洗出来那天,看着温馨的床前母女照,老人的女儿感动不已。

2020年盛夏,刘峰的00后侄女然然和95后女儿刘心怡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然然在郑万钧奶奶的日记里读到:“我现在就像一根蜡烛,即将燃尽,但最后一寸光也要亮着。”那天,然然把这句话写进社会实践报告,也写进了柯罗诺斯的“志愿者誓词”。

这些年,同济大学的梁成旭老师加入项目组参加修片;女摄影家刘姹慧、沈云也陆续参与拍摄;上海律师葛伟每到各地跑一次法律援助,就顺手推荐一些老人进镜头……六年里,这个项目在上海开展了200多场公益摄影,从金山渔村到崇明果园,从“金婚纪念”到“百岁寿辰”,这个公益摄影团队送出上万张六寸和八寸照片,最忙时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天,一天内在陕西宝鸡拍了100多位老人。

有人算过一笔账:按市场冲印价,单张六寸照5毛,八寸加框35元,他们至少为老人省下上万元。这笔账团队成员没算过,因为他们从不记账,只记笑脸。

■ 把时光装进行囊,绘就遍布全国的“银发地理志”

很快,公益摄影团队就名声鹊起,他们开始走出上海,走向全国,足迹遍布各地。

最难忘的是川贵之行。2024年,公益摄影团队来到四川省大凉山普格县和贵州雷山县千户。村里的老人们换上漂亮的苗服、绣花的鞋子、戴上银饰。

居居蹲在山路上做摄影指导,“阿婆,我们给你拍照要不要得?”眼前的彝族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却看懂了镜头。刘峰按下快门那一刻,阳光像舞台灯打在老人脸上。

当拍摄快结束时,一位已经拍过照的村民,和摄影团队吐露,自己的父亲也想拍摄,但行动不便,询问能否上门。于是,团队一行带上设备跟着来到老人家中。让大家意外的是,这是一位根本无法行走的老人。刘峰老师只能坐在地上,在老人家门口的空地上为对方拍摄。

2025年6月6日,柯罗诺斯项目拍摄第一次登上四面环海的花鸟岛——这座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嵊泗列岛最北端的小岛,因岛形如飞鸟、四季野花遍地而得名。这一次,摄影团队在志愿者刘心怡的联络下联手岛上“守望时光里”公益组织,给岛上的留守老人拍照。

在花鸟岛

村口的台阶处,站着一排留守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对远方不速之客的好奇,他们在岛上守了大半辈子,子女都远在他乡。

广播喇叭里播报着拍摄通知,居居清楚地记得:面对镜头时,有的老人紧张得手足无措,躲闪的眼神、僵硬的坐姿藏不住心底的不安。幸而有老年大学学历班志愿者化身“暖心小天使”,有人握着老人粗糙的手,轻声聊起家常;有人蹲下身为老人抚平衣角、整理白发。懂方言的志愿者来老师全程担任翻译,将老人的乡音诉说的故事、思念与欢笑,化作镜头里最真挚的画面。

镜头里,有人咧开没牙的嘴笑,眼角的纹路挤在一起。可那双眼睛亮得很,像藏着星星,一点没被岁月磨暗。

拍摄当天,狂风卷着暴雨,船都停航了,伞举在手里“啪嗒啪嗒”直打转。志愿者心怡和坤坤顶着风雨,抱着相册一家家敲门,扯着嗓子喊:“叔婶儿!免费拍照!保准把您拍得倍儿精神!”沙哑的声音混着雨声,愣是把邀约送到了家家户户。

宝鸡市麟游县中心敬老院的一场拍摄和以往不同。刘峰老师回忆说,这场拍摄在引导上更需要耐心更需要眼明手快,抓住老人眼中有神的瞬间,还要抓住他们开心的笑容。“拍摄对象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是个挑战,有的老人好拍,一张就过了,有的老人10张都拍不好,需要很大的耐心。这时候我们会不厌其烦地引导,让他们放松。有的眼睛不好,看不到引导手势,就用声音来引导;有的语言有障碍,就看我们夸张的手势表情;还有的老人流口水,就给他们擦拭干净……”

在宝鸡

拍摄时,还会有意外的小插曲,一位老人可能假牙突然松动,说着:“我的牙,我的牙”,突然假牙就掉出来,把摄影师吓了一跳。

花鸟岛的浪、河南地坑院的土、山西碛口的风……六年里,柯罗诺斯公益团队把“上海模式”复制到全国9个省市行政区。

■ 灯架、律师与坏掉的相机,暖光背后的微寒

“做公益最难的不是出钱,是出声。”居居把这句话写在2025年公众号的年度总结里。

他们遇到过太多“出声”的人,比如上海女律师葛伟曾跑四川普格法律援助,把团队成员“拖”进大凉山,给彝族老人拍照;2025年又去延安,再拉他们上黄土高原。葛伟说:“我给老人讨法律公道,你们给他们讨时光公道,我们算搭子。”

又比如2021年,公益摄影团队遇到了“贵人”。他们在国家会展中心的器材展邂逅了深圳市神牛摄影器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彭理。得知他们的故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说可以给予支持。一周后便寄来了市场价值七八千元的灯、脚架等。

2024年,彭理和居居联系,询问是否可以到他的家乡江西新余河坪村为父老乡亲拍照,他还自掏腰包为村里的每个老人赠送八寸照片。

来自北京的冯岐、宝鸡的徐飞、云南曲靖的张祥飞、长春的卢卡、上海的梁成旭利用空闲时间无私为照片修片。

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百场拍摄中,我们也拍摄了11位百岁老人。拍摄的第一位百岁老人是金桥养老院的施杏英长者,105岁的人瑞。最年长的是九如城中春养老院的107岁老人施俊烈。为这些长寿老人拍摄给我们带来了福气。”居居告诉记者,2019年团队创立了公众号,撰写拍摄中的花絮与点滴,偶尔会有读者赞赏5元、10元,这些费用全部专款专用,用来为老人冲印照片,每人赠送2张,遇到百岁老人和金婚钻石婚还放大8寸配相框免费赠送给老人。“我们跑了全国各地,住宿交通都是自费的。”

可灯光再亮,也照不亮所有角落。

前不久,居居的尼康D810一直出状况,在多次维修后,维修人员建议“不如买台新的”;刘峰的尼康800早在今年年初就彻底罢工。两人跑遍市场,想寻求商家的支持,商家一听“公益”,纷纷摇头:“一台二手的尼康D810机身搭配85mm镜头的价格也要在7000~10000元之间,不如你们自己凑一台?”居居笑笑没解释,她告诉记者:“不是买不起,是不想把6年自掏腰包的坚持变成家庭负担。”

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学退管会上海分会发来邀请,请摄影团队重阳节给老教授拍人像艺术照。居居盯着微信沉默半天,回了一句:“相机坏了,先婉拒,修好第一时间报到。”发出那句话后,她四处求助无果。回家翻找硬盘,里面每一张脸都在笑,却没人知道快门背后的机器已“失声”。

这个公益摄影团队的愿望很简单,“希望有一套闲置完好的相机机身,加85mm定焦镜头。我们会用最大的敬意让相机继续为老人发光。我们还能拍,还能修片,还能自掏腰包冲印,只想求一台能按动快门的机器。你若恰好有,让它继续替我们留住时光,可好?”

六年,上万张照片,这个公益团队把“遗照危机”拍成“时光礼物”,却在2025年的重阳节前夕第一次不敢接单。

快门静了,银发还在等。

来源: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