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个“隐身”的疼痛元凶!一旦发作痛苦难,这些人是高发群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18:09 1

摘要:72岁的陈大爷最近半个月来总感觉左边胸背部一阵阵灼烧样、针刺样疼痛,夜间尤其严重,甚至无法入睡。他先后去了心内科、呼吸科就诊,都未发现明显异常。直到第五天,他的疼痛部位长出了簇状水疱,才被皮肤科医生确诊为带状疱疹。陈大爷疑惑不解:“这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先疼后

72岁的陈大爷最近半个月来总感觉左边胸背部一阵阵灼烧样、针刺样疼痛,夜间尤其严重,甚至无法入睡。他先后去了心内科、呼吸科就诊,都未发现明显异常。直到第五天,他的疼痛部位长出了簇状水疱,才被皮肤科医生确诊为带状疱疹。陈大爷疑惑不解:“这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先疼后出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听说过“缠腰龙”“蛇盘疮”等民间叫法,其实它们指的都是同一种疾病——带状疱疹。据统计,约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和免疫力较低者更易中招。这种疾病不仅带来皮肤损害,更可能导致长期持续的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当陈大爷看到身上的水疱时,实际上病毒已经在他的体内“潜伏”和“行动”了很长时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认识带状疱疹的本质——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引起带状疱疹的病毒与引起水痘的病毒是同一种。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带状疱疹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曾经感染过水痘(无论是临床表现明显还是隐性感染)。

带状疱疹的形成过程

病毒首次侵入人体(通常在儿童时期)会引起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并不会被完全清除,而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处于“休眠状态”。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年龄增长、疲劳、压力大或患有其他疾病,潜伏的病毒会被重新激活,大量复制并沿着感觉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表面,引起特征性的簇集性水疱和神经炎症,这就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颇具特征性,如果能早期识别并干预,可显著缩短病程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前驱期症状(出疹前2-4天)

在皮疹出现前,患者通常会在特定神经分布区域感到疼痛、灼热、刺痛或瘙痒,可能伴有轻度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正是这个阶段的“隐身”特性,导致许多像陈大爷这样的患者四处求医却难以确诊。

急性发作期表现

皮肤症状:最初为红斑,随后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性丘疹和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澈,周围有红晕。皮疹通常单侧分布,不超过身体中线,最常见于胸背部、腰部、头面部。

疼痛特征: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核心症状,可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程度可从轻度到重度不等。

特殊类型需警惕

眼带状疱疹:累及三叉神经眼支,可导致结膜炎、角膜炎甚至影响视力;
耳带状疱疹:影响面神经和听神经,可能导致面瘫、耳痛、耳鸣和听力损失;
播散性带状疱疹:全身多发皮疹,类似水痘表现,常见于免疫力严重低下者。

许多人认为带状疱疹只是简单的皮肤病,实际上它的危害远不止于此。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指皮疹愈合后疼痛仍持续存在,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约10-3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PHN,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PHN被描述为“不死的癌症”,其顽固性、持续性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甚至社会隔离。

其他严重并发症

眼部并发症:可能导致角膜炎、虹膜炎、青光眼,严重时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
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炎、 meningitis、运动神经受累导致的肌肉无力等;
皮肤继发感染:水疱破裂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蜂窝织炎、脓疱病,愈后可能留下疤痕;
内脏受累:罕见但严重,可导致肺炎、肝炎等。

了解带状疱疹的诱因对于预防至关重要。病毒重新激活与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以下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

年龄因素50岁以上人群是带状疱疹最高发群体,随年龄增长,细胞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称为免疫衰老),病毒更容易重新激活。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8-10/1000人年,而85岁以上人群则升至10-12/1000人年。

免疫抑制状态

HIV感染者;
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淋巴瘤和白血病;
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如器官移植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其他诱因

近期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
创伤、手术;
疲劳、睡眠不足;
近期罹患其他感染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也可能患带状疱疹,多与疲劳、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导致的暂时性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一旦怀疑或确诊带状疱疹,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抗病毒治疗——黄金时间窗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是带状疱疹治疗的核心,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减轻急性期疼痛。

关键点黄金治疗窗口为出疹后72小时内,越早使用效果越好。即使超过72小时,对于仍有新水疱出现、有并发症高风险的患者,仍应考虑使用。

疼痛管理——多模式镇痛

轻度至中度疼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
中重度疼痛:可能需要使用弱或强阿片类药物;
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这类药物专门针对神经痛机制;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对慢性疼痛有帮助。

局部护理

保持皮疹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可使用冷敷缓解不适;
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局部抗菌药膏或收敛剂。

新兴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对于严重疼痛患者,可行交感神经或周围神经阻滞,迅速缓解疼痛;
脉冲射频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较好效果。

疫苗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对50岁以上人群保护效力高达90%以上,且保护效果可持续多年。这是目前预防带状疱疹最有效的手段。

增强免疫力

均衡营养:保证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营养素;
规律运动:适度有氧运动可增强免疫功能;
充足睡眠:睡眠期间免疫系统进行修复和调节;
压力管理:长期精神压力会抑制免疫功能。

避免诱因

避免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及时治疗其他慢性疾病,保持整体健康状态。

带状疱疹的疼痛程度甚至超过分娩和手术伤口痛,成为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固痛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曾指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目前临床上最难治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之一。”

对于这个会隐身的疼痛元凶,我们既不能过度恐慌,也不应掉以轻心。了解它、预防它、及时干预它,才是保护自己和家人远离疱疹之痛的科学之道。#一文带你认识带状疱疹#

来源:90后聊营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