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这堂课爆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9:51 1

摘要:思政课是什么?思想教育是“根子”上的教育,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电视剧《中流击水》中,李大钊在南开大学授课时,有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表示质疑,李大钊巧妙地用自己穿的布鞋与学生们穿的皮鞋作比喻,说:“穿着洋鞋,在中国的土路上,一样可以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李大

从“说教场”到“体验场”
音乐+思政,让青年人爱上思政课

金秋开学季,一场由滁州学院打造的皖东首台原创大型音舞诗画“铁流东进”主题音乐思政课热烈上演。

思政课是什么?思想教育是“根子”上的教育,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电视剧《中流击水》中,李大钊在南开大学授课时,有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表示质疑,李大钊巧妙地用自己穿的布鞋与学生们穿的皮鞋作比喻,说:“穿着洋鞋,在中国的土路上,一样可以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李大钊的这番话,是最好的思政课,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

音乐思政课又是什么?音乐思政课是以旋律为语言,润物无声、直抵人心。当人们聆听《如愿》《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时,感人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让强烈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铁流东进”主题音乐思政课,犹如一场跨越80年的青春对话,“圈粉”了青年大学生。滁州学院开设音乐思政课以来,已经让不少青年人爱上了这种形式的课程。那么,它的“圈粉”密码是什么?

“铁流东进”主题音乐思政课现场。图源:滁州学院

音乐思政课以旋律为语言,为思政教育汇智。以“铁流东进”为例,这台以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为创作素材,融合独唱、合唱、朗诵、舞蹈、情景剧、快板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音乐舞台剧,将“音乐+思政”深度融合,让红色记忆如水流淌进年轻的心灵。

红色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旋律和歌词传递价值观,能迅速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当青年学生在欣赏《烽火——艰苦战斗篇》激昂合唱时,会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着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无畏与奉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音乐使思政教育摆脱生硬的理论灌输,让青年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获得思政教育熏陶,实现知识传授、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音乐思政课以历史为背景,为思政教育铸基。滁州作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之一,80年前曾发生半塔保卫战、周家岗反扫荡等战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浴血奋战,长眠在皖东大地。《我们的家园》通过半塔保卫战烈士遗孤与后代的隔空对话,令现场6000名新生为此动容。音乐思政课的内容根植于革命战争、建设改革等历史经典,并与社会热点、时代精神紧密相连,让思政教育从历史课本走向现实生活,回应青年学生的现实困惑。

目前,安徽已有多所学校探索音乐思政课程模式,如安徽大学的师生演绎中国歌剧经典片段《原野》《青春之歌》;合肥工业大学500名师生同上《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音乐思政课》。音乐教育架起感性认知与理性升华的桥梁,唤醒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的深层思考,在思政教育中感受音乐美育,在红色经典中感受党的光辉历程,让思政教育真正直抵人心。

滁州市大中小学生同上“坚定文化自信 守护非遗根脉”音乐思政课。图源:滁州学院

音乐思政课以文化为根基,为思政教育铸魂。厚植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根基,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音乐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体现出来。

在安徽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上,孕育出许多经典红色音乐,如《八月桂花遍地开》《慢赶牛》《再见了,大别山》等,生动地记录着革命历史,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记忆。滁州学院120名师生鏖战暑假、认真排练,通过12首曲目生动地展现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文化。通过师生共创、协同展演打造的沉浸式场景,将思政课堂从“说教场”转化为“体验场”,让青年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由来,进而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

滁州市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音乐思政课活动。图源:滁州学院

青年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既需要润物无声,也需要久久为功。滁州学院的音乐思政课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让历史从书本中走出来,变得可感可知,让抽象的爱国精神变得可感可触。新征程上,增强思政引领力,要善用“大思政课”,耕耘思想的土地,回答时代的课题,将思政课程打造成有趣、干货十足的“网红课”。(蔚然时评 潘荣)

来源:美好滁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