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邢台,古称邢州,乃燕赵大地上的千年古城,素有“鸳水之滨,襄国故都,依山凭险,地腴民丰”之誉。宋元之际,邢州因地处南北要冲,文化交流频繁,加之北方理学兴起与科举制度的推动,书院教育蔚然成风。元代是邢台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紫金山书院、龙冈书院(董公书院)、孔
邢台,古称邢州,乃燕赵大地上的千年古城,素有“鸳水之滨,襄国故都,依山凭险,地腴民丰”之誉。宋元之际,邢州因地处南北要冲,文化交流频繁,加之北方理学兴起与科举制度的推动,书院教育蔚然成风。元代是邢台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紫金山书院、龙冈书院(董公书院)、孔岗书院、和阳书院、林公书院、鲁亭书院等六大书院,它们或为理学传播的阵地,或为科技人才的摇篮,或为孔孟文脉的延续,共同构筑起邢襄文化的精神高地,其影响跨越千年,至今仍为后人所铭记。
在邢台西部的太行山脉中,紫金山以“峰峦叠翠,泉石清幽”闻名,宋末元初,这里诞生了一座改变中国科技史的书院——紫金山书院。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理学书院,而是以“经世致用”为核心,融合数学、天文、历法、水利于一体的“综合性学府”,堪称元代的“科技大学”。
紫金山书院的前身是金元之际隐士们的讲学之所,宋末战乱时,河北名士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等人避乱于此,与当地学者共同创办“紫金山学府”。元代初年,随着刘秉忠辅佐忽必烈定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书院声名鹊起,成为北方理学与科技教育的中心。这里最传奇的成就,便是培养出“紫金山五杰”——刘秉忠、郭守敬、张文谦、王恂、张易,这五位人物撑起了元代初期的科技与政治半壁江山。
刘秉忠作为书院的核心人物,不仅是忽必烈的“帝师”,更是元上都和元大都(今北京)的设计者,他将书院的“格物致知”思想融入城市规划,奠定了北京数百年的都城格局;郭守敬则在书院期间打下坚实的数学与天文基础,后来编撰《授时历》、主持开凿通惠河,其历法精度领先世界300年,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紫金山书院中对天文仪器的观测与算学研究;张文谦、王恂则分别在农业、水利、数学领域发展,紫金山学派共同完成了《授时历》的编撰,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佳话。
书院的教学打破了“重经义、轻技艺”的传统,设有专门的算学馆、天文观测台,甚至有简易的水利模型,学生们不仅研读《四书五经》,更要学习《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并参与实际的天文观测与水利勘察。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使其成为元代科技人才的“孵化器”。如今,紫金山书院遗址虽历经沧桑,但山间的“书院碑”、“刘秉忠讲学石”等遗迹,仍在诉说着这座书院曾经的辉煌。
紫金山五杰
邢州紫金山书院
元代邢州城内,有一座以大儒之名命名的书院——董公书院,它由元代著名理学家董朴创办,因董朴号“龙冈先生”,故又称“龙冈书院”,是邢州传播程朱理学的核心阵地。
董朴生于邢州,自幼嗜学,成年后师从元代理学大家许衡,深得程朱理学的精髓。元世祖至元年间,董朴回到故乡邢州,深感北方理学教育的匮乏,遂创办董公书院,以“明经穷理、修身齐家”为办学宗旨,广收门徒,一时“邢州学子闻风而至,书院生徒常达百人”。
书院的选址在邢州城西南,背靠龙冈,前临鸳水,环境清幽,适合讲学。董朴在此讲学三十余年,教学注重“循序渐进”,先教学生研读《小学》,打下伦理道德基础,再讲授《四书章句集注》,引导学生探究“天理”与“人性”的关系。他反对“空谈义理”,主张“学贵实用”,常以邢州当地的历史典故、民生疾苦为例,教导学生“学以致用,兼济天下”。
董朴的弟子中,不乏后来的名臣与学者,如元代户部尚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曾慕名前来听讲,其“兴利除害,造福百姓”的为官理念,便深受董朴影响。书院不仅是讲学之所,更是邢州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每逢春秋两季,董朴会邀请当地学者、官员来书院举办“讲会”,探讨理学要义,交流治学心得,使邢州成为北方理学传播的重要节点。
元末战乱中,董公书院一度被毁,明嘉靖年间知府高迁得以重建,并恢复“龙冈书院”之名,延续了邢州的理学文脉,直到清末民国改办为顺德中学堂、第十五中学、邢台中学。如今,书院遗址虽已不存,但董朴“穷理致知、躬行实践”的教育思想,仍深刻影响着邢台的文化教育传统。
在今邢台市隆尧县(元代顺德路唐山县),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一座由孔子后裔创办的书院拔地而起,这便是孔岗书院。它因坐落于隆尧县孔岗村(古称唐山县孔岗)而得名,是元代河北地区少有的以“传承孔孟正统文脉”为核心的书院,被誉为“邢南儒宗”。
创办者孔璠,乃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元代初年曾任唐山县令。他上任后,见当地“文风凋敝,士不知学”,遂以“弘扬圣道、教化乡民”为己任,捐出俸禄在孔岗村修建书院。孔岗书院的规制仿照山东曲阜的洙泗书院,大门两侧刻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楹联,院内设“大成殿”(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明伦堂”(讲学之所)、“藏书楼”(收藏儒家经典),处处彰显着儒家文化的正统性。
孔璠办学注重“以德为先”,书院的课程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同时增设“乡约”课程,教导学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乡饮酒礼、祭祀活动,将儒家伦理融入日常生活。为了让贫寒子弟也能入学,孔璠还设立“学田”,以田租收入资助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一时“唐山县内,贫而好学之士皆得入读”。
孔岗书院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唐山(今隆尧),周边的柏乡、任县、南和等地的学子也纷纷前来求学,成为邢南地区的儒学教育中心。元代著名学者虞集曾为书院作《孔岗书院记》,称赞其“使孔孟之道流于邢襄,如洙泗之水浸润齐鲁”。明清时期,孔岗书院历经多次修缮,始终以“传承孔学”为核心,直至清末废除科举,书院改为学堂,但其承载的孔孟文脉,至今仍是隆尧县的文化符号之一。
四、和阳书院:南和千年文脉的“守望者”
南和县(今邢台市南和区),古称“和阳”,元代初年,为顺德路南和县,这里诞生了一座以地名命名的书院——和阳书院。它虽不如紫金山书院声名显赫,却以“扎根地方、教化乡民”为己任,成为南和县千年文脉的“守望者”。
和阳书院始建于元代早期,具体创办者已不可考,据清代《南和县志》记载,书院最初为“民间士绅所建,以启蒙教化为主”。元代中期,南和县令对书院进行扩建,增设“讲堂三楹、斋舍十间”,并聘请当地名儒担任山长(院长),使其从启蒙学堂升级为“教授经义、培养科举人才”的书院。
和阳书院的办学特色在于“接地气”,它不仅招收士绅子弟,更注重面向普通民众的教育,开设“蒙学班”,教导儿童识字、读书,同时为成年乡民举办“夜校”,讲授《千字文》《百家姓》及农桑知识,深受当地百姓欢迎。书院的教学内容兼顾“科举”与“实用”,既讲授科举必考的经义,也传授算术、书法、礼仪等实用技能,培养出一批“既能应考,又能治家”的人才。
明代以后,和阳书院逐渐衰落,直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南和县知县叶青黎到任后,见书院“屋宇倾颓,生徒零落”,遂主持重修,扩建讲堂、增置学田,并聘请正定府名儒前来讲学,使和阳书院重焕生机。重修后的书院,大门题写“和阳书院”匾额,院内植松柏、凿泮池,成为南和县的文化地标。清末,和阳书院改为“南和县高等小学堂”,开启了当地近代教育的先河,其文脉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南和区教育事业的源头之一。
五、林公书院:内丘理学的“薪火台”
在元代顺德路内丘县(今邢台市内丘县),元代大儒林起宗创办的林公书院,是当地理学教育的“薪火台”。它以“传播程朱理学、培养道德君子”为宗旨,在元代邢台的书院中独树一帜。
林起宗,字梦松,内丘人,元代至元年间进士,曾任国子监助教,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回乡,创办林公书院。他认为“教化之本,在于正人心;正人心之本,在于明义理”,因此书院的教学以程朱理学为核心,尤其注重《朱子语类》的研读,要求学生“每日静坐自省,穷究义理之源”。
林公书院的选址在内丘县城西,这里山清水秀,远离尘嚣,林起宗在此“筑室三楹,聚书千卷”,亲自讲学,学生多为内丘及周边临城、柏乡等地的青年学子。他的教学方法独特,采用“问答式”讲学,鼓励学生质疑,主张“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常与学生围坐于松树下,探讨“天理与人欲”“义与利”的关系,氛围轻松而严谨。
林起宗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元代学者赵孟頫的好友刘因(容城人),刘因曾专程前来内丘听讲,其“静修学派”的形成,深受林起宗的影响。元代中期,林公书院因林起宗去世而逐渐衰落,但内丘百姓为纪念他,曾将书院所在地命名为“林公村”,并立碑记载其办学事迹。如今,林公书院的遗址虽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但林起宗“以理育人、以道化民”的理念,仍为内丘县的文化传承留下了深刻印记。
六、鲁亭书院:刘德渊与内丘的“儒学乡韵”
与林公书院同为内丘文化瑰宝的,还有元代大儒刘德渊创办的鲁亭书院。这座书院以“乡野讲学、化育民风”为特色,将儒学的种子播撒在内丘的乡野之间。
刘德渊,字道济,号鲁亭,内丘人,元代著名理学家,师从金末元初的大儒郝经。他一生淡泊名利,拒绝朝廷的多次征召,隐居于顺德路内丘县鲁亭村(今内丘县金店镇鲁亭村),创办鲁亭书院,以“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为乐。
鲁亭书院与其他书院不同,它没有宏伟的建筑,最初只是刘德渊家中的“三间茅屋”,但“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周边百姓听闻刘德渊讲学,纷纷送子弟前来,茅屋容纳不下,便在院中搭起草棚,学生多时达数十人。刘德渊教学不拘形式,常带着学生在田间地头讲学,以“农作物生长”比喻“人性修养”,以“邻里相处”讲解“孝悌之道”,将深奥的儒学道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智慧。
书院的核心教材是刘德渊自编的《鲁亭讲义》,该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脉络,结合内丘的乡俗民情,阐述儒家伦理,深受学生与乡民的喜爱。他还注重“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参与修桥铺路、救济贫弱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仁者爱人”的真谛。
元代末年,鲁亭书院毁于战火,但刘德渊的思想与办学精神,却深深融入内丘的乡俗文化中。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在鲁亭村修建“刘先生祠”,将其《鲁亭讲义》刻于石碑之上,供后人研读。如今,鲁亭书院虽已不存,但“鲁亭讲学”的故事仍在內丘民间流传,成为邢襄文化中“乡野儒学”的经典范例。
结语:元代书院与邢襄文化的精神传承
元代顺德路(今邢台市)的六大书院,虽创办背景、办学特色各异,却共同构筑起邢襄文化的“精神坐标系”:紫金山书院以科技之光照亮经世致用之路,董公书院以理学之魂传承孔孟之道,孔岗书院以圣裔之责延续儒家正统,和阳书院以地方之根守望乡土文脉,林公书院以问学之风深耕义理之境,鲁亭书院以乡野之韵播撒教化之种。
这些书院不仅是元代邢台教育兴盛的见证,更是邢襄文化“崇文重教、务实进取”精神的源头。它们打破了“南方书院独盛”的格局,在北方战乱频仍的年代,为河北地区保存了文化火种,培养了一批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才。如今,虽然书院的建筑大多已湮没于时光,但它们所承载的教育理念、文化精神,仍在邢台这片土地上延续——从紫金山书院到今天的邢台学院、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从董公书院的理学传承到邢台的文化教育事业,元代顺德路六大书院的千年回响,始终是邢襄文脉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来源:邢州布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