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岁的莱尔·梅内德斯与18岁的埃里克·梅内德斯手持霰弹枪,向正在客厅观看电视的父母何塞·梅内德斯与凯蒂·梅内德斯连续射击15次——父亲身中5枪,母亲身中10枪。
编辑:欣阅
1989年8月20日夜,洛杉矶比弗利山庄的豪宅内,两声猎枪轰鸣撕裂了富人区的宁静。
21岁的莱尔·梅内德斯与18岁的埃里克·梅内德斯手持霰弹枪,向正在客厅观看电视的父母何塞·梅内德斯与凯蒂·梅内德斯连续射击15次——父亲身中5枪,母亲身中10枪。
这起震惊全美的“富二代弑亲案”在35年后迎来关键转折。
加州一名法官本周宣布,重新判处埃里克与莱尔·梅内德斯兄弟“50年至终身监禁”,并赋予他们获得假释的资格。
案发当晚,兄弟俩声称从影院看完《蝙蝠侠》后返回家中,发现父母倒卧血泊。莱尔在报警电话中泣不成声:“有人杀了我父母!”
然而警方调查发现,二人未接受枪击残留物检测便离开现场,次日即取出网球装备打球,并在父母葬礼后六个月内挥霍70万美元购买劳力士手表、保时捷跑车,甚至收购一家餐厅。
这些异常行为引发检方对动机的质疑。1996年二审中,检察官指控兄弟俩为尽早继承1400万美元遗产实施谋杀。
陪审团采纳了检方提出的“预谋恶意”证据:兄弟俩在案发前数日购买两支霰弹枪,且埃里克两年前曾撰写“儿子杀死父亲骗取保险金”的剧本。最终,二人因两项一级谋杀罪和一项密谋谋杀罪被判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案件的核心争议始终围绕“动机”展开。辩护律师莱斯利·艾布拉姆森在庭审中抛出惊人指控:兄弟俩自幼遭受父亲性虐待,母亲对此知情却选择沉默。
莱尔供述,父亲从其6岁起实施性侵,12岁后转向埃里克,并威胁“若告发便杀死全家”。埃里克的心理医生作证,他曾多次哭诉“父亲每晚都来我的房间”。
然而,这些指控缺乏直接证据。检方指出,兄弟俩在案发后未立即报警,反而销毁弹壳、伪造不在场证明,且挥霍遗产的行为与“长期受虐者”的心理特征不符。
1990年代的社会观念更倾向于相信“完美家庭”的表象,陪审团最终认定谋财动机成立。但一审因陪审团僵持流审,二审更换陪审团后,在未充分听取虐待证据的情况下作出有罪判决。
案件的转折始于2023年。辩护律师克利夫·加德纳提交两项新证据:其一,前男孩乐队Menudo成员罗伊·罗塞约指控何塞·梅内德斯在其14岁时实施性侵;其二,兄弟俩的信件显示,他们长期处于“被监控生活”的压抑状态,父亲要求莱尔每周回家四晚,否则停付学费。
这些材料试图推翻一级谋杀罪的“预谋恶意”要件,主张应认定为过失杀人。
2024年5月,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援引加州《青少年假释法》裁定,因兄弟俩犯罪时未满26岁,将刑期从“终身监禁不得假释”减为“50年至终身监禁”。
这一调整基于加州2012年通过的SB9法案,该法案允许对未成年时犯罪者进行重新量刑。加斯康检察官在审查新证据后进一步建议,将刑罚改为“终身监禁但可假释”,为兄弟俩打开假释窗口。
2025年8月21日,加州假释委员会否决了埃里克的首次假释申请,要求其三年后再审;莱尔的听证会定于次日举行。委员会需评估五项核心标准:犯罪性质、狱中表现、悔罪程度、再犯风险及释放计划。
尽管兄弟俩在监狱中完成大学学业、担任囚犯心理辅导员,并参与反家庭暴力倡导活动,但检方仍强调“杀害父母的行为不可原谅”。
社会舆论呈现分裂。支持者认为,兄弟俩的虐待经历符合“受虐妇女综合征”的延伸范畴,长期压抑导致的“激情杀人”应减轻责任;反对者则指出,15枪的射击次数远超“自卫”范畴,且挥霍遗产证明动机不纯。
Netflix剧集《怪物:梅内德斯兄弟的故事》与纪录片《梅内德斯兄弟》的热播,更将案件推向公共讨论的前台,金·卡戴珊等名人公开声援假释。
兄弟俩的命运折射出美国司法体系的复杂性。1990年代的审判深受媒体狂热影响,庭审录像通过电视直播引发全民围观,甚至出现陪审员因同情被告而流泪的场景。
如今,法律对青少年犯罪者的态度已发生转变,加州假释委员会在2024年批准了72%的青少年犯罪者假释申请,远高于整体23%的批准率。
梅内德斯家族内部亦存在分歧。20余名亲属联名呼吁重新量刑,承认家庭存在“功能失调与虐待”,但部分成员对性虐待指控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这种矛盾映射了社会对家庭暴力的认知演变——从1990年代的“难以启齿”到如今的“必须正视”。
35年过去,比弗利山庄的豪宅早已易主,但案件留下的法律遗产仍在持续发酵。当假释委员会最终作出裁决时,其影响将超越个案,成为美国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关于“正义平衡”的又一注脚。
无论结果如何,这起案件都提醒着世人:在法律条文与人性幽微的交界处,真相永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来源: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