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时代浪潮奔涌不息,改革创新始终是穿越迷雾、破解困局的关键密钥。如今,“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的改革导向,搭配“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的十六字方针,以振聋发聩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时代浪潮奔涌不息,改革创新始终是穿越迷雾、破解困局的关键密钥。如今,“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的改革导向,搭配“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的十六字方针,以振聋发聩之势推动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向深水区挺进。在我国政策表述的语境中,“一切”“尽可能”这类措辞向来审慎克制,此番高标定位、强力发声,足见改革决心之坚、力度之大,彰显着这场系统性变革已然站在历史潮头,肩负起破局攻坚的时代使命。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场改革绝非浅尝辄止的“加杠杆”,而是一场重构发展逻辑的深刻革命。其核心要义在于搭建“资源-资产-资本”的完整闭环,为地方国资运营与财政运行注入全新动能,真正实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质变,让沉睡的国有资产焕发出蓬勃生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正是改革的坚实根基与首要前提。从山川林泽、江河湖海到公共空间、特许经营权,各类国有资源通过确权归集、科学估值、台账规范与数据共享,终将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契约。这恰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唯有筛选出具备“可预期现金流”的优质资源,全面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方能为后续改革筑牢“压舱石”,让沉睡的资源挣脱桎梏、焕发新生。
“乘势而上千帆竞,策马扬鞭正当时。”“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是连接资产与市场的关键桥梁,更是价值变现的核心路径。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优质资产,经由REITs、ABS、CMBS等金融工具打包塑形,恰似“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打通了存量资产与资本市场的畅通渠道。此举既能收获稳定现金流,又能加速资金周转、优化资产负债表,让国有资产在市场化浪潮中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真正达成价值最大化的改革目标。
“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彰显着资本运作的智慧与撬动发展的魄力。以国有资产为依托提供融资担保,恰似“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吸引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社会资本涌向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生短板等战略领域。这一举措推动国资从“拥有资产”向“管理资本”转型,构建起“资本+产业”的良性生态,让有限的国有资本撬动无限的发展可能,书写“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改革篇章。
“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一步跟一步,步步坚实。”这套闭环操作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先将闲置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合格产品”,再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价值变现与资金回笼,最终以回笼资金放大国有资本效能,引导社会资本服务国家大局。“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的十六字方针,与改革导向一脉相承,尽显“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务实担当,只为压实责任、推动政策落地生根,让改革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事实上,国有“三资”改革的探索早已蹄疾步稳,多地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结合地方实际出台具体举措。通过REITs发行、资产证券化、股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盘活资金规模从数百亿到上千亿不等,为重大项目建设与重点领域改革注入汩汩活水。这些地区之所以能领跑在前,皆因兼具“家底殷实”的存量优势、“求新求变”的迫切需求、“善作善成”的金融智慧与人才储备,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这场改革的全面推进,绝非偶然之举,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土地财政转型、债务风险化解、高质量发展要求同频共振、同向而行。
昔日“靠地生财”的传统模式,如今已“无可奈何花落去”,难以为继。“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的新周期,土地出让金收入持续下滑,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金额同步走低,“缩量提质”成为土拍市场的长期趋势。地方财政亟需“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寻找替代土地财政的新增长极,方能破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实。
来源:王若水wri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