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孔子的弟子群像中,颜回是那抹最温润的底色。他为何让孔子如此偏爱?答案藏在他清贫却自足的生活里,藏在他勤学不辍的眼眸中,藏在他品行高尚的骨血间,也藏在他聪明却内敛的性情里。
在孔子的弟子群像中,颜回是那抹最温润的底色。他为何让孔子如此偏爱?答案藏在他清贫却自足的生活里,藏在他勤学不辍的眼眸中,藏在他品行高尚的骨血间,也藏在他聪明却内敛的性情里。
颜回的清贫,是一种精神的富足。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别人眼中的贫民窟,于他却是安乐窝。孔子赞他“贤”,赞他“乐在其中”,因为这份甘贫,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境界不谋而合。他们是精神的知己,在清贫的土壤里,种出了名为“道”的参天大树。
他的勤奋,是学者最本真的模样。孔子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听课时的颜回,是那个目不转睛、认真笔记的“三好学生”。他去世后,孔子悲叹“只见其进,未见其止”,在孔子心中,他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活典范,用脚步丈量着学问的深度。
品行的高尚,是他灵魂的勋章。“其心三月不违仁”,别人的“仁”是一时兴起,他的“仁”却成了生活的常态。他严于律己,不迁怒,不贰过,把“仁”的种子,悄悄播撒在每一次自省与践行里。
更难得的是他的聪明不张扬。子贡“闻一知二”,他却“闻一知十”,是孔子都自叹不如的“超级学霸”。可他“内秀”,看上去甚至有些“呆”,起初让孔子误判,后来才发现他对学问的融会贯通,竟能反过来启发老师。这份藏锋的智慧,像埋在土里的玉,越琢越亮。
颜回走后,孔子恸哭“天丧予”,那份悲伤,是灵魂知己逝去的空洞。同学们感念他的好,为他厚葬,哪怕违背了礼制,也要送他最后一程。他就像春秋时的一缕清风,来过,留下满袖书香与风骨,然后悄然离去,却让“贤”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直闪耀到今天。
来源:蔡驷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