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参中方阅兵后,特朗普出访韩国,李在明含泪割地,外交惨剧上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6:51 1

摘要:韩媒直接把这场会谈叫“最终审判”,你就知道有多棘手美方手里攥着的“交易清单”,条条都往韩国痛处戳,签吧,国家主权和老百姓利益得亏;不签吧,经济和政治压力又扛不住,简直是把人架在火上烤。

10月29号,特朗普要飞韩国这事,现在全韩国都揪着心,尤其是总统李在明,估计最近连踏实觉都睡不了。

韩媒直接把这场会谈叫“最终审判”,你就知道有多棘手美方手里攥着的“交易清单”,条条都往韩国痛处戳,签吧,国家主权和老百姓利益得亏;不签吧,经济和政治压力又扛不住,简直是把人架在火上烤。

美国这次的要价真有点“狮子大开口”,3500亿美元,别说是韩国,换哪个中等国家来都得懵。

韩国经济副总理早早就放话,本国每年最多能从财政里挤150到200亿美元,这么算下来,要凑够这笔钱至少得十几年。

本来以为咬咬牙还能扛一扛,可后来发现现实更坑美元汇率一路涨,韩元一个劲儿跌,这笔投资原本折合487万亿韩元,现在直接涨到504万亿,平白多出来十几万亿的窟窿。

韩国财政本就不宽裕,这一下等于往脖子上再套了根绳。

可美国根本不管这些,要钱的同时还不忘要地。

驻韩美军的汉弗莱斯基地,之前一直是韩国无偿提供给美方用的,结果这次特朗普直接开口,要把基地核心土地的所有权拿到手。

这操作跟以前殖民时期的套路差不多了,换谁都得生气,韩国老百姓自然不答应,纷纷走上街头举标语,喊着“不要特朗普”,大家心里都门儿清,这哪是平等谈判,分明是赤裸裸的掠夺。

更狠的还在后面,美国直接挥起了关税大棒。

要是韩国不满足条件,对韩出口商品的关税就从15%提到25%。

韩国经济全靠出口撑着,汽车、半导体这些核心产业,利润率也就5到10个点,关税一涨,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基本就没竞争力了,搞不好出口越多亏得越多。

今年7月,韩国对美钢铁出口已经明显下滑,要是半导体也被纳入高关税名单,韩国经济怕是真要被压垮。

美国商务部之前还说不会亏待韩国半导体产业,可特朗普政府这反复无常的性子,谁还敢信这些承诺?现在美方都启动了“国家安全调查”,明摆着是为加征100%关税铺路,这心思也太明显了。

面对美国这咄咄逼人的架势,韩国政府也不是没动脑筋,想出个分阶段执行的招儿。

每年付250亿美元现金,连续8年凑够2000亿,剩下的1500亿用贷款担保的形式完成。

本来想靠这缓兵之计减轻点短期资金压力,可特朗普政府根本不接茬,不仅要求预付投资,还想在收益分配、投资标的这些事儿上完全说了算。

韩国这下是真没辙了。

拒绝吧,经济和政治压力只会更大;答应吧,国家主权和民众利益就全没了。

韩媒都直言,李在明大概率要在特朗普抵达时“含泪签字”,用妥协换一点“暂时宽容”。

我看最近韩国民调,李在明的支持率已经跌到31%了,其中62%的受访者都反对向美国支付这3500亿,反对党还在旁边借着这事批评政府软弱,你说他这总统当得难不难?其实韩国这么被动,根源还是对美国太依赖了。

安全上,韩国靠驻韩美军抵御朝鲜威胁,现在驻韩美军还有2.8万兵力,韩国军费里差不多40%都用来支撑这些美军开支,而且战时军事指挥权还得交给韩美联合司令部;经济上更不用说,美国是韩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半导体、汽车这些核心产业大半都要靠对美出口。

这种双重依赖下,韩国在谈判里根本没多少话语权,美方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敢这么步步紧逼。

如此看来,韩国民众的抗议、反对党的批评,怕是很难改变谈判走向,毕竟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这点反抗确实显得有点无力。

可能有人觉得,这就是韩美之间的事儿,跟咱们没关系。

但这场博弈跟中国的关联大着呢。

韩国是中国产业链里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半导体、汽车零部件这些领域,两国合作得特别紧密。

就说三星西安工厂,那是三星全球最大的NAND闪存生产基地,40%的产能都在这儿,要是韩国把3500亿美元都投去美国制造业,缩减这边的投入,中国手机、电脑这些电子设备的供应链肯定会受影响。

还有汽车零部件,2024年中韩这方面的贸易额都到890亿美元了,韩国供应一减少,中国车企的生产成本就得涨,最后还是咱们普通消费者买单。

美国这么做,野心可不小。

表面上是要韩国投资,实际上是想把韩国绑上“反华战车”。

通过掏空韩国制造业,削弱东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这样美国就能巩固自己在全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

你看之前美国搞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要求三星、SK海力士在美建厂还限制对华出口,这次3500亿的诉求,其实就是这战略的延续,说白了就是想切断中韩产业链的联系,为“脱钩断链”铺路。

不光是中韩,整个东亚乃至全球都得警惕。

东亚现在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2024年区域贸易额占全球的28%,美国这么一折腾,全球经济复苏的节奏都可能被打乱。

而且美国连盟友都能这么压榨,谁知道下一个目标是谁?最近欧盟都推出了《反胁迫工具法案》,印度、巴西这些国家也在扩大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很显然,大家都不想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10月29号的日子越来越近,李在明似乎也没太多选择。

但靠妥协换回来的“暂时安全”,怕是撑不了多久,美国这种性格,只会得寸进尺。

韩国的遭遇其实给所有小国提了个醒:过度依赖他国,最终只会丧失主动权,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在国际博弈中站稳脚跟。

至于东亚乃至全球,怎么抵制霸权主义,维护平等协商的国际秩序,这才是更该琢磨的事儿。

这场谈判的结局或许早就注定,但它引发的连锁反应,怕是才刚刚开始。

来源:一年花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