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到六十,身体就像一部用了几十年的老车。每个零件都不再锋利,哪里松动、哪里锈蚀,烟民最清楚。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人到六十,身体就像一部用了几十年的老车。每个零件都不再锋利,哪里松动、哪里锈蚀,烟民最清楚。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他们追踪了569位长期吸烟超过30年的人,发现一旦跨过60岁,身体某些变化格外一致。哪怕这些人职业不同、生活环境各异,但到还是走上了几乎相同的路。
这不是恐吓,也不是贩卖焦虑。只是从医生角度看,事实摆在眼前,得说出来。很多人年轻时觉得“抽烟不过瘾人生少一半”,可年过六旬回头看,身体已经悄悄写下了代价清单。
最明显的共性之一,是呼吸变得费劲。很多人走几步路就喘,爬个楼梯像打仗。有些人甚至在家坐着看电视,突然就开始胸闷、咳嗽不止。肺泡一旦被烟熏坏了,修复的可能非常低。
研究中有位68岁的老先生,抽了四十年烟,年轻时爬五楼像散步。现在?楼下买个菜回来,得在门口坐十分钟才缓得过来。慢阻肺、肺气肿、支气管炎是这些老烟民的“标配”。不是说可能得,是几乎一定得。
这不是偶然。烟雾中的焦油和有害颗粒,年复一年地灼烧气道黏膜,肺脏就像长期吸粉尘的海绵,慢慢失去了弹性和清洁能力。
长期吸烟的人到了老年,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烟民。为什么?尼古丁是血管的“紧箍咒”,它让血管壁收缩、变硬,血压不断波动。
一位72岁的老太太,年轻时在工厂干活,抽烟是她“解压”的方式。她说:“一天不抽,手发抖”。现在心脏跳得像敲鼓,医生说她的冠状动脉已经钙化,像铁管子,几乎没弹性。
很多人以为心脏病是“心情不好”引起的,烟草对血管的破坏是慢性但持续的,等症状明显了,往往已经是心梗的前夜。
别以为烟只伤肺。研究发现,年过六十的烟民,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发病率奇高。胃黏膜在烟草刺激下,防御力变弱,长期下去,连消化功能都出问题。
很多老人一到晚上就烧心,睡觉得垫高枕头,吃点油腻的就腹胀、反酸。有人甚至因为长期胃炎发展为胃癌。这不是极端个例,是数据支持下的普遍现象。
胃是个“情绪器官”,但它更怕的是烟。尤其是空腹抽烟,胃酸分泌失控,黏膜一层层剥落,时间久了,怎么可能不出事?
这个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长期吸烟的人,老年后骨质疏松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一大截。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影响钙的吸收和骨细胞的代谢,骨头变脆、容易骨折。
尤其是老年女性烟民,骨密度下降非常明显。摔一跤,年轻人可能只是皮外伤,她们却可能直接髋骨骨折,甚至卧床不起。
这不是吓唬你,是真实的病房故事。骨头这个东西,年轻时看不出差别,老了之后差距惊人。
研究还发现,大多数年过六旬的老烟民,小病不断、感冒频繁、伤口恢复慢。这是因为烟草损伤了免疫系统,尤其是呼吸道和皮肤的第一道防线。
以前一个小划伤三天就结痂,现在要拖上一周甚至更久。天一冷,别人流鼻涕,他直接发烧咳嗽。身体仿佛没了“守门员”,病毒细菌来袭时,只能硬扛。
医生最怕老年烟民得肺炎。因为一旦感染,恢复起来非常慢,甚至可能直接诱发呼吸衰竭。
这点可能很多人没料到。长期吸烟的人,老了之后焦虑、易怒、情绪低落的比例很高。研究分析认为,这和尼古丁对神经系统的长期刺激有关,影响了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平衡。
有的老人说:“一天不抽烟,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但抽完后,也不是轻松了,只是“回到原点”。这其实是尼古丁依赖带来的情绪假象。
更糟的是,很多老烟民戒不了烟,也不想戒,内心充满负罪感和冲突感。这种心理负担,反过来又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是个恶性循环。
别忘了口腔。研究里,牙周病、牙齿松动、口腔异味,几乎是老烟民的“通病”。有位63岁老伯,牙齿掉得只剩几颗,吃饭只能泡饭喝粥。
香烟中的焦油会附着在牙龈和牙齿之间,让本来就脆弱的牙周组织发炎、萎缩。牙龈出血、牙根暴露,甚至牙齿大面积脱落,是常见情况。
很多人以为牙掉了装个假牙就行,殊不知牙床也变形了,假牙戴起来像咬铁片,吃什么都没滋味。
最后也是最沉重的一个共性:癌症的发生率高得让人不寒而栗。不仅是肺癌,咽喉癌、口腔癌、食道癌、膀胱癌,甚至胰腺癌,和吸烟都高度相关。
研究中,超过四成的受访者在60岁后被查出某种癌症,大多是晚期。很多人都说:“早知道,不抽了。”但身体已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癌症不是突然来的,是几十年默默积累的结果。烟草里的致癌物质,不分昼夜地在身体里留下“痕迹”,直到某一天爆发。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高建民,李晓东.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3):215-219.
[2]张琳,王旭.吸烟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中国循环杂志,2020,35(5):450-455.
[3]陈晓红,蒋晓雯.吸烟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联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2,29(4):500-504.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