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队掀桌,流量歌手坐旁边学规矩,央视用两个小时告诉大家:谁才配叫“唱将”。
国家队掀桌,流量歌手坐旁边学规矩,央视用两个小时告诉大家:谁才配叫“唱将”。
10月24日晚上,《中国唱将》播出第一期。
镜头一开,廖昌永坐在中间,谭维维在右,剩下几位评委没有流量花边,清一色拿奖杯当身份证。
舞台灯光不闪,选手一开口就是原声直出,没修音,没垫乐,混响关到最低,连喘气都听得见。
观众不用猜剧情,耳朵自己会投票。
这一招其实是把过去五年的音综套路一次性翻桌。
别的节目请话题担当当评委,热搜先行,舞台修成电音,观众投票像买彩票。
《中国唱将》把评委和选手的身份摆得清清楚楚:评委必须能教课,选手必须能全开麦。
信号很明显:央视要的不是粉丝打榜,是国家舞台的脸面。
节目播出后十五分钟,收视曲线直线拉高。
央视索福瑞实时数据冲到同时段第一,比第二名高0.8个百分点。
央视要的不仅是收视率,更是“国家舞台定义权”。
过去年轻观众提起国家队,想到的往往是晚会背景板,节目把廖昌永和谭维维往评委席一按,等于把学院派和流行派同时推到前台,告诉市场:国家队也能主导流行话语权。
选手名单里,大部分人名字陌生,作品却硬邦邦。
唱美声的男中音拿过多明戈大赛银奖,唱流行的女孩专辑销量只有五万张,却是live圈公认零失误。
节目安排他们和周深、薛之谦同台,镜头给的却是观众表情:开口五秒后,观众集体张大嘴。
导演组在剪辑上不留情面,谁的音准飘了0.1秒就剪进去,谁的高音稳得像尺子就反复回放。
观众自然明白:这不是比人气,是比真本事。
这么做的背后,是央视看到音综市场被流量切割得太碎。
说唱节目只服务说唱粉,翻唱节目只服务短视频用户,观众被算法关在各自的盒子里。
央视干脆把盒子砸开,做一个所有人都能看、都能比、都能学标准的节目。
国家队不怕比较,就怕没人比较。
节目末尾没有淘汰,只有评级:甲等、乙等、丙等。
甲等选手直接获得“国家大剧院合作演出机会”,丙等选手拿到“三个月大师课”。
没有眼泪,没有煽情,现场安静得能听见纸在手里翻。
评审宣读完结果,镜头扫到几位流量歌手,他们鼓掌时手背绷得笔直,那是知道自己差在哪里的本能反应。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节目播出时段选的是周五晚八点,这本是地方卫视流量音综的传统黄金档。
央视直接对撞,等于告诉广告商:我不用热搜也能稳住大盘。
招商名单里,三家白酒、两家汽车、一家保险,没有一家面向未成年人的快消品牌。
金主的选择透露出节目定位:锁定25岁以上有支付能力、有审美标准的人群。
央视不需要做数据女工生意,它要的是“国家队标准”成为行业标准。
再往深一层看,节目还把“中国唱将”四个字往文化输出上靠。
廖昌永在片头说,希望十年后再听今天的版本,观众依然觉得好。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要留下可以出口到海外的中国声音标准。
过去海外说起中国音乐,老外只记得抖音神曲,节目用民族唱法、美声、流行三轨并行,等于做了一张可以放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中国demo。
有人担心节目曲高和寡,怕年轻观众换台。
事实是,第一期结束后微博话题阅读量三小时破两亿,讨论最热的一条是“原来真唱这么好听”。
央视后台数据更直接:十五到二十四岁观众占比28%,比以往同时段上涨11%。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真唱,而是之前没人在黄金档给他们真唱。
节目还让音乐学院的老师们松了口气。
过去学生追节目学的是怎么打扮,现在终于可以把课堂视频直接剪进来,告诉学生:听,头腔共鸣是这么出来的。
教育意义悄无声息地掺进娱乐,这才是高级操作。
对比之下,隔壁平台的音综还在用“情怀杀”反复消费老牌乐队,修音痕迹重到鼓点都对不上号。
央视这一招等于把天花板往上提了十公分,其他节目想跟进就得升级设备、请真评委、让选手全开麦。
成本翻三倍,广告主愿不愿意买单就是另一回事。
回头看,央视做了三件事:把评委门槛钉死,把选手实力抬到聚光灯中央,把观众审美拉回现场本身。
不靠热搜,不靠撕逼,不靠修音,只用两个小时给行业立了根硬标尺。
这根尺子量下去,有人欢喜就有人得连夜练声。
故事到这还没完。
下期节目预告里出现了一位民间戏曲传承人,他的声音像一把老刀切过空气。
如果他能留在舞台,传统唱腔和现代编曲就会直接碰撞。
那时候,观众才会真正明白:这个节目不是要选出谁最红,
来源:下饭g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