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写着二十五岁可以出宫,可现实根本不是一纸条能决定的。许多人连二十五岁都不到就没了:被打死的、病死的、或是在黑暗里慢慢瘦下去的。待在宫里的人,十几年青春白白耗掉,既没有自由也看不到未来;能走出宫门的,又被外头当成“老姑娘”,回家没人接,嫁人更难。简单说,就是
她们大多数进了宫,活不到出宫那天。
清朝写着二十五岁可以出宫,可现实根本不是一纸条能决定的。许多人连二十五岁都不到就没了:被打死的、病死的、或是在黑暗里慢慢瘦下去的。待在宫里的人,十几年青春白白耗掉,既没有自由也看不到未来;能走出宫门的,又被外头当成“老姑娘”,回家没人接,嫁人更难。简单说,就是两条路:去大户人家当女工,或者一辈子孤单。听着够刺骨,这就是当时的常态。
说几件事儿,能把这影子拉得更清楚。乾隆年间有个惇妃,手底下的人多,权力也大。有一次她叫手下的宫女挨打,那个宫女直接被打死了。乾隆不是单纯为人死生气,他生气的是主子越界了,惇妃把刑罚弄得太过。皇帝当时说,杖责也得有个度,大概二十板到四十板这种尺度,过头就不行。史书里关于宫女被杖责的记载并不多,可有的记载一看就是血淋淋:三十板常见,打完是皮开肉绽,重的骨折断筋,甚至当场毙命。还有个词叫“一丈红”,从腰到腿整片红,很多人扛不住。别以为史书只记了几回就是少,更多的人死了连个名字都没留下。
宫里的男女关系也别想按外面的常规来。宫女到了青春期,看不到完整的男人,能接触的多是太监。明代有个词叫“对食”,说的是宫女跟宫女,或者宫女跟太监结伴生活,互相依靠。这不是啥浪漫,更多是活下去的办法,也有人把这当情感慰藉。没有“对食”的,会被人嘲笑成“弃物”,可见在那环境里,哪怕一点依靠都特别重要。朱元璋那会儿对太监成家特反感,传说有过剥皮惩罚,但永乐以后没人再那么严了。宫女和太监都没办法反抗,她们想要的不过是一句能说的话,一个能抱的肩膀。
把时间拉长看看规模,画面更冷。秦朝的宫女据说上万,隋炀帝那会儿更夸张,记载说十万。别忘了,当年全国人口也就几十万到几千万,十万宫女意味着多少家庭被剥离了女儿。唐朝开元天宝时,单长安和东都宫里就有四万宫女,人数比文武官员还多。她们的日子就是洗衣、做饭、拖地、服侍主子,一辈子里见皇帝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别说被宠幸。宋明以后人数变动,但管得更死,惩罚也更严。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宫女还有三千多人,到了光绪只剩一千九百多,但一千九百条命依然不少。进宫年龄通常十一二岁,最多到十四五岁,青春才刚开花就进了牢笼。
很多人觉得进宫是升官发财的捷径,故事书里常有“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桥段。现实里例外占多数。康熙二十八年有个姓卫的小女子被送入宫,家穷,父亲靠不住。她长得真不错,史书上还说“唾液生香”这种夸张话。康熙赏识她,临幸并生下皇八子,按说该风光一时。结果康熙从来没给她正式名分。好多年后,皇八子争位,康熙当众提她出身,说她来自辛者库,是罪籍出身,不能立为太子。一句话,把母子俩当场按回原位:出身就是原罪。卫氏没干坏事,但身世决定了命运,皇宫里这套门第观念比外头还铁。
历史上还有别的例子。陈阿娇曾是汉武帝宠姬,“金屋藏娇”的故事就是从那儿来,可风光不长,宠尽被废为庶人。上官婉儿当年在朝中也有位置,但政治风云一转,她也难保安稳。被记住的女人,很多都是在被利用或牺牲后才被写进书里。普通宫女呢?根本连台阶都上不了,连争取的机会都没有。
制度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早在商周就有宫女的记载,《诗经》里能找到她们抱怨活儿多、分工不公的零碎句子。秦始皇把这套体系固化了,后宫等级越分越细,皇后、夫人、美人排到最底层的宫女,名字常常也不给她们记。汉朝把等级扩展到十四级,宫女始终在底层。隋唐时人数到顶,唐高祖曾放回三千宫女以减轻国库负担。明清时期,管理越做越细,尤其清代把宫女纳入内务府,很多是特定旗人的女孩子,从小分配命运,好像生来就注定要服务主子。
有些细节更让人心里凉。明朝有个读书人在寺庙里看见一间密室,里面放着一排排牌位,和尚说那些是已故宫女的魂牌,是宦官们供着的。能看见这样的牌位,说明这些女人活着的故事没人写进官方史书,但在民间、在寺庙里还有残留。历史记录总是挑着写重头事,更多人的死只成了数字,没人给他们上棺木,没人做发丧。
惩罚工具和医疗状况也露骨。杖责常用木板,主要打在臀部和大腿。轻一点的打完皮开肉绽,重的打到骨断筋折。史书里有几次比较详细的记载,但那只是一部分。生病在宫里同样危险,医疗不系统,谁能熬过去谁走运。出殡也很随意,很多人的名字就这样从家谱和史册里消失了。
皇帝的喜好直接定了她们的命运。有朝代写着规则,看起来像护身符,但执行上很随主子心情:主子喜欢你,你能留久点;主子不喜欢,二十出头就得滚蛋。康熙时期有时甚至等到三十岁才放人出宫,那时外头已经算“老太太”了。离宫后可选的路少得让人心酸:回家没人接,你要是不愿意去大户做工,往往就是孤老一条。外面的社会对女性的婚姻和家庭身份要求很死,宫女被剥夺了这些选择权,出了宫也找不到正常的归宿。
把这些事儿拼在一块儿,你会看到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日子:每天从早到晚的劳作、偶尔的赏赐、频繁的惩罚、那点微薄的温暖——或来自同伴,或来自一位太监的安慰。进宫的年龄、被打的次数、被御幸或被忽视的几率,都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门一关,外头的世界慢慢和她们断了联系,有的人在宫里老去,有的人出去后连名字都被时间忘记。那扇宫门一关,许多人就此和光景绝了联系。
来源:音乐畅音听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