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短视频之祸:侵蚀时代精神的数字流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2 07:11 2

摘要:你是否在浏览网络信息时有这样的感受,大量低俗、无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无厘头的短视频自动推送到你面前,并且如果你一旦有一两次在这种短视频界面停留了时间稍微长一些,那么这样的推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面对这样的垃圾信息、垃圾短视频,你会怎么做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

你是否在浏览网络信息时有这样的感受,大量低俗、无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无厘头的短视频自动推送到你面前,并且如果你一旦有一两次在这种短视频界面停留了时间稍微长一些,那么这样的推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面对这样的垃圾信息、垃圾短视频,你会怎么做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垃圾短视频那些破事儿。

在说破事儿之前,先说说什么是垃圾短视频。关于垃圾短视频,每个人在自己的心里都有不同的定义,我的定义是以流量套利为目的,通过低质内容生产手段,传播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或扭曲价值观的短视频内容。其本质是通过算法漏洞实现低成本批量生产,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流量收割特性‌。它的主要特征是利用AI功能完成合成配音、二次剪辑等把完全不相干的东西拼接在一起,搞一些未完整表达的直播片段、强行制造的悬念或无结果提问并夹杂与内容无关的突兀营销画面来博人眼球,通过设计狗血情节(如用鞋具盛食物、高危行为模仿)传递错误爱情观或消费观;通过摆拍虚假情景(如卖惨、色情擦边)博取关注;画面上一般都存在背景脏乱、血腥密集等令人不适的视觉元素,声音杂乱传达不清,方言、外文缺乏字幕辅助。这样的垃圾短视频之所以会被生产出来,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创作者可批量生产低质内容赚取奖励,单条视频成本低至几毛钱,MCN机构利用青少年猎奇心理,策划具有传播爆点的争议性内容(如:用鞋吃饭挑战),数据转化率可达常规内容8倍,。

那么垃圾短视频有哪些破事儿呢。

其一是对青少年认知发展贻害无穷。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投喂用户偏好,配合“无限滚动”与即时反馈机制,刺激大脑奖赏系统,致使用户沉溺其中,肆意挥霍时间,同时频繁切换的内容破坏深度思考能力,养成“碎片化思维”习惯,难以专注学习或处理复杂任务。

其二是影响心理健康让人价值观扭曲。过度刷短视频侵占社交与休息时间,引发孤独、焦虑,滋生“错失恐惧症”(FOMO),加剧心理负担。拜金、炫富、暴力及畸形审美内容泛滥,扭曲青少年自我认知与价值观,与此同时,短视频的快速反馈机制削弱耐心,使人逃避长期投入的学习与成长,陷入浅薄娱乐的泥潭。

其三是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自控力薄弱的未成年人易沉迷短视频,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作息紊乱,影响未来前途;低俗、危险内容(如恶搞、极限挑战)的模仿,可能引发人身伤害与社会冲突,危害青少年安全。过度依赖短视频削弱语言表达能力,固化“网络流行语”思维,限制审美视野,阻碍文化素养提升。

其四是形成了信息污染与认识陷阱。为流量不择手段,断章取义、编造谣言(伪科学、假新闻)误导公众,复杂知识被简化成快餐式内容,缺乏深度与系统性,易导致错误理解与认知偏差。算法推荐加剧思维固化,排斥多元观点,加剧社会分裂与对立,阻碍理性交流。

其五是加剧社会矛盾与经济压力。过度娱乐化侵蚀公共讨论空间,削弱对严肃议题(教育、环保等)的关注,影响社会进步。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被肤浅化、符号化,丧失深度与内涵,破坏文化传承。短视频广告植入刺激物质攀比与非理性消费。

其六是威胁长期健康。长时间屏幕暴露导致视力下降、眼干燥症,低头姿势加剧颈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睡前刷短视频干扰生物钟,抑制褪黑素分泌,引发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影响身心健康。久坐刷视频减少身体活动,增加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其七是破坏社会公序良俗。用户行为数据被平台收集分析,用于精准推送,存在隐私泄露与滥用风险,平台为提升用户黏性,放大极端、煽动性内容,间接影响社会情绪与舆论走向,破坏社会公序良俗。

怎么来应对越来越泛滥的垃圾短视频呢?

从个人层面来讲,我们每个人都要设定使用限制,不断培养自己深度阅读习惯,精选优质内容,提升媒介素养。

从家庭和学校层面来讲,家长要监督青少年合理使用短视频,学校加强媒介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

从平台层面来讲,平台要不断优化算法,严格内容审核,增加防沉迷措施,维护健康网络生态。

从政府层面来讲,政府要完善法规标准,打击虚假信息,促进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保护公众利益。

总之,垃圾短视频的泛滥是一场数字时代的挑战,我们需警惕其侵蚀精神、破坏健康的危害。关键在于平衡娱乐与成长,避免被算法操控,共同守护理性、健康的数字生活环境。

写完了!如果你能读到这里,那么恭喜你,说明你还没有受到垃圾短视频的影响。

来源:随遇聊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