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迪士尼和环球影业最近把Midjourney告了,说这家公司的AI技术盗用了他们的知名角色形象,比如《冰雪奇缘》里的Elsa、《侏罗纪公园》的恐龙。
迪士尼和环球影业最近把Midjourney告了,说这家公司的AI技术盗用了他们的知名角色形象,比如《冰雪奇缘》里的Elsa、《侏罗纪公园》的恐龙。
这俩大厂一出手,不少人都觉得是在捍卫知识产权,毕竟这些角色可是他们的摇钱树。
但别光看法庭上闹得凶,好莱坞片场里的情况完全是另一回事。
今年5月有个“片场AI”会议,参会的人比三年前多了一倍,足足1200人;还有AI剪辑公司Runway办的电影节,也来了近一千人。
本来想觉得大家只是凑个热闹,后来发现这些人都是来真的顶级制片厂和电影人早就在用AI干活了。
就说动画制作吧,有个叫Toonstar的公司,是《绝命律师》的制作方之一。
他们用AI从剧情开发到图像创作全流程包办,单集制作成本只是传统方式的零头。
这成本降得也太狠了,换谁是老板都得心动吧?
还有Runway,去年跟狮门影业签了协议,用狮门的片库训练AI模型;又跟AMC电视网合作,帮着生成节目宣传素材。
你看,这边大厂在法庭上跟AI公司掰手腕,那边自家合作的公司却在靠AI赚钱,这种矛盾的场面,估计也只有技术变革初期才会有。
投资者也没闲着,Point72Ventures就给Ecco公司投了钱,这家公司能帮用户跨平台找内容,比如你想查所有关于F1的节目,它立马就能给结果。
Point72的合伙人伊尚・辛哈说,现在AI生成视频的炒作有点虚,真正有潜力的是帮着做个性化推荐、内容翻译的AI公司。
这话我觉得挺实在的,毕竟观众要的是方便找到想看的东西,不是看AI瞎编视频。
Point72还投了其他AI公司,比如GlobalComix,能用AI给漫画读者做个性化推荐、翻外语,帮读者发现那些难找的作品;还有Cheehoo,跟动画工作室合作简化制作流程。
如此看来,资本早就摸透了好莱坞的需求不是要AI凭空造内容,是要AI解决实际问题。
动画领域里,AI的突破最明显。
纪事工作室是华纳兄弟和梦工厂前动画总裁克里斯・德法里亚联合创立的,专门用AI帮动画师提升水平,还帮他们在YouTube之外变现。
德法里亚说AI没法创造经久不衰的故事,最大的难题是吸引观众。
这话我特别认同,技术再好,没好故事也白搭,观众要看的是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不是冷冰冰的算法产物。
特效方面更不用说了,Metaphysic公司之前帮汤姆・汉克斯在《Here》里实现了逆龄演出,今年2月被DNEG集团旗下的Brahma收购了。
还有Deepdub,以色列的公司,本来是给影视作品配音,现在都拓展到实时体育赛事解说了,英超联赛都在试点用它覆盖多语种。
很显然,AI已经从后期辅助,慢慢走到了台前,内容创作全流程也在被AI改写。
法国有个MomentsLab,最近拿了2400万美元融资,他们的AI做社交媒体短视频比传统方式快7倍,华纳探索都用它做《权力的游戏》衍生剧的预告。
本来想觉得AI做出来的东西会很粗糙,后来看了他们的成品才发现,只要用得好,效率和质量能兼顾。
不过问题也来了,知识产权怎么算?奥斯卡今年新规,参选影片必须披露AI使用细节,有部叫《粗野派》的电影,就因为没标AI语音修正,被取消了最佳音效提名。
欧盟也出台了《人工智能法案》,2025年2月起,AI生成的影视都得加水印,不然不能在欧盟发行。
这些规定虽然麻烦,但能保护创作者的权益,也让观众看得明白,不算坏事。
对创作者来说,AI到底是帮手还是对手,中国传媒大学做过实训,会用AI工具的创作者产出效率高了不少,但核心的叙事、情感表达还是得靠人。
有个10人的小团队,用50万预算拍了部叫《回声山谷》的短片,90%的场景是AI生成的,还进了圣丹斯电影节,85%的观众没察觉是AI做的。
这说明AI能帮小团队实现大梦想,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让人能更专注于创意。
WētāFX的谢安说,AI不会替代导演,但会用AI的导演会替代不会用的。
这话挺有道理的,技术一直在进步,与其抵制,不如学着适应。
Point72的辛哈也说,成功的AI公司得能留住用户,不管是靠内容聚合还是专属IP。
说到底,好莱坞的AI悖论,其实是技术变革中的必经之路。
一边怕AI抢饭碗、侵权,一边又离不开AI降本增效。
未来的好莱坞,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繁琐的流程,但永远需要好故事。
AI只是个工具,怎么用它讲好故事,才是最关键的。
毕竟观众走进影院,不是为了看AI多厉害,是为了看一个能让自己记一辈子的故事。
来源:念寒尘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