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仔癀成本飙涨这事,跟两种原料脱不了关系天然牛黄和麝香,这俩可不是普通材料,占了它生产成本的九成以上,成本高低基本就看这俩的脸色。
两年前还被炒到千元一粒的片仔癀,现在不少渠道卖得比厂家指导价还低。
这反转也太突然了,从大家抢着加价买,到经销商得“割肉”甩卖,也就两年多时间。
这事儿真不是偶然,背后藏着好几个绕不开的问题,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
片仔癀成本飙涨这事,跟两种原料脱不了关系天然牛黄和麝香,这俩可不是普通材料,占了它生产成本的九成以上,成本高低基本就看这俩的脸色。
2023年1月的时候,天然牛黄还是65万元一公斤,本来以为这价格就算不低了,谁知道到2025年4月,直接飙到160万元一公斤。
这涨幅换哪个企业都扛不住,利润空间一下就被挤没了,麝香更麻烦,长期都稳定在60万元一公斤以上,关键还不是有钱就能买。
它受国家管控,毕竟来源是保护动物,想买得走正规审批流程,有时候就算批下来了,货也不一定能及时拿到。
如此看来,原料这事儿对片仔癀来说,简直是“天灾”,躲都躲不开,成本涨就算了,片仔癀当时的定价操作更让人看不懂。
2023年国内消费市场本来就冷,大家花钱都比以前谨慎,买东西都得琢磨半天,结果片仔癀倒好,直接把锭剂零售价从590元一粒涨到760元一粒,这可是近二十年最大的一次提价。
本来想靠“稀缺品”的名头,就算涨价也有人买,可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高价直接把不少消费者“劝退”了,终端出货量一下就跌了,更尴尬的是,后来想降价挽回收量吧,又怕出问题。
一方面怕损害品牌的高端形象,毕竟之前一直走“药中茅台”的路子;另一方面还怕之前高价买入的消费者不满,万一闹起来反而更麻烦。
搞到最后,就陷入了提价丢销量、降价损毛利的两难局面,这“人祸”算是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原料和定价的问题还没理顺,渠道里的库存又炸了锅,过去几年,片仔癀为了让业绩看起来漂亮,走的是“经销商压货”的路子。
不管市场实际需要多少,先把货塞给经销商,业绩数据是上去了,可经销商手里的货却越积越多。
2025年三季度的数据一出来,大家都看明白了渠道库存周转天数从之前的68天涨到112天。
这意味着什么?经销商手里的货得三个多月才能卖完,资金全压在货上,不着急才怪,无奈之下,不少经销商只能“割肉甩卖”,甚至低于厂家指导价出货。
这一下就直接引发了价格倒挂,之前被捧得高高的“稀缺品”,眨眼间就变成了“滞销品”,这种靠压货撑起来的业绩,就像建在沙子上的房子,早晚得塌。
库存爆雷的同时,大家买片仔癀的心思也变了,以前很多人买它,根本不是为了治病,而是把它当“高端礼品”或者“投资品”。
送出去有面子,毕竟价格一直涨;囤在家里还能等升值,怎么看都划算,可现在不一样了,宏观经济环境变了,高端礼品市场一下就萎缩了不少。
大家花钱更务实,不再为炒作出来的“收藏属性”买单,毕竟钱花出去得值,虚头巴脑的东西没人愿意碰了。
更何况,现在大家对中药的态度也变理性了,以前可能听人说这药好就跟着买,现在更关注实际疗效。
片仔癀虽然宣传有多种功效,但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撑,在越来越注重科学验证的医药市场,这一点很容易被消费者质疑。
本来想靠“稀缺”和“故事”吸引人,现在大家不吃这一套了,需求自然就降了,片仔癀现在想稳住“药中茅台”的地位,挑战真不小。
除了前面说的成本、定价、库存和需求问题,还有几个硬伤,研发投入就是一个,过去它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还不到3%,而国际药企普遍在15%到20%之间。
研发跟不上,就很难推出新的拳头产品,只能守着老产品过日子,时间长了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还有政策和竞争的压力,现在医保控费越来越严格,靠“稀缺性”讲故事、卖高价的模式,根本不被政策认可。
而且同为高端中药的安宫牛黄丸被纳入集采后,价格直接腰斩,这也间接削弱了片仔癀的品牌溢价。
更别说现代医学在肝病领域的突破,不少患者转而选择更有效的现代疗法,片仔癀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不过片仔癀也没坐以待毙,正在积极自救,成本控制上,它开始尝试“进口替代”。
2025年一季度,进口牛黄已经占了总用量的20%,全年预计能覆盖30%到40%的需求,进口牛黄价格比国产天然牛黄低不少,这对缓解成本压力有帮助。
同时还在加大人工养麝的投入,要是能稳定麝香供应,以后成本波动能小一些,渠道方面也在调整,计划关闭一批低效的线下网点,转而在一二线城市开“片仔癀体验中心”。
本来想靠传统网点铺量,后来发现不少网点不赚钱还拉低品牌形象,换成体验中心既能提升服务,又能提高客单价,算是个不错的尝试。
线上渠道也没落下,和电商平台合作做直播带货,想吸引年轻消费者,毕竟现在年轻人都爱刷直播买东西。
最值得期待的还是创新药布局,目前公司正在研发1.1类中药创新药“温胆片”,主要针对焦虑症。
要是能成功上市,有望填补中医在焦虑症治疗领域的空白,为公司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不过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能不能成还得看后续进展,不能太乐观也不能完全不抱希望。
从千元一粒到价格倒挂,片仔癀这两年的经历,其实给不少企业提了个醒,靠“稀缺性”和“炒作”撑起的高价,终究难以长久。
消费者可能会跟风一时,但不会跟风一辈子,未来的“药中茅台”,不能再只靠“讲故事”,更需要靠“硬实力”。
用稳定的成本控制、合理的定价策略、扎实的疗效数据,还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来赢得市场和客户,这才是长久之计。
要是能把这些事情做好,片仔癀或许还有机会重拾辉煌,可要是继续躺在过去的“光环”里,不解决实际问题,那“药中茅台”的称号,怕是真的要成为历史了。
来源:有风来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