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作家赵富海创作六十周年座谈会成功举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6:16 2

摘要:10月25日,郑州大酒店书香伴着花香,真情与暖意齐盛开。由郑州市作家协会主办的赵富海创作六十周年座谈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郑州市文化界、学术界的知名作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回望赵富海老师文学之路昌盛六十年的创作生涯。

10月25日,郑州大酒店书香伴着花香,真情与暖意齐盛开。由郑州市作家协会主办的赵富海创作六十周年座谈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郑州市文化界、学术界的知名作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回望赵富海老师文学之路昌盛六十年的创作生涯。

河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河南省小小说学会会长杨晓敏,郑州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原主任任进书,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小说学会会长魏清海,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报告学会会长尚伟民,郑州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会长赵荣光,知名媒体人、文化学者张清献,郑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郑州小小说传媒常务副总编马国兴,郑州市小说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欣,郑州人民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悦,郑州日报记者左丽慧等嘉宾出席本次活动。座谈会由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秦俑主持。

六十年笔耕不辍,回顾创作重要阶段

赵富海老师已经81岁,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及六十载创作生涯,他深情回顾了那些影响人生轨迹的关键节点,将自己的文学之路梳理为三个重要阶段,每一步都与时代同行、与城市与共生,与乡土相融。

“我的文学梦始于‘铅字的力量’。”赵富海回忆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当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变成报纸上的铅字,成为他踏上文学之路的最初动力。“写作全靠纸笔,字迹密密麻麻覆盖稿纸,就是凭着爱好一直写。曾经记者采访,我说了一句话,只要写不死,就往死里写,这成了一句名言。这里面天下的是一股子干劲,一腔热血,一种信念。

创作途中,三位老师对创作起到了关键作用。每个人都需要好老师,老师是领路人,是灯塔。迷茫、困惑的时候,需要老师指引。有老师指导有文友相伴这是人生最幸运的事,赵富海动情地说。第三个重要阶段,便是他将创作重心聚焦于郑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自从来到郑州,我就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它既有商都文明的厚重底蕴,又有现代都市的蓬勃生机,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故事。”赵富海说,六十年来,他始终以郑州为创作母体,用文字书写商都文明的源远流长,记录城市建设和发展,日常的小事与关注事件,回到书桌前他便一一记录下来,没想到几十年下来,竟成了别人口中的 “城市文学地方志”。

学界文友齐称赞,致敬“郑州之子”

杨晓敏在发言中重点阐述了赵富海先生对郑州文化建设的突出贡献。他表示,赵老的作品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温度,既深入挖掘了郑州的历史文明、商都文化和代表性历史人物,又生动展现了现代郑州的发展活力与城市精神,文字里饱含着对文学的赤诚、对城市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成为记录郑州时代变迁的珍贵文献。“在构建郑州文化软实力和硬指标方面,赵老功不可没。他的作品是连接商都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精神纽带,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让更多人了解郑州、热爱郑州。”

“郑州是考古考出来的城市,而赵富海先生是用文字‘考’出郑州文化魅力的作家。”张清献感慨道,赵老的作品大量涉及郑州考古发现和历史文化,对传播郑州历史、提升郑州文化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郑州能成为八大古都之一,离不开无数像赵老这样的文化守护者。他用文学的形式让郑州的历史活了起来,让商都文明广为人知,这份功劳卓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赵老身上的创作精气神,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魏清海对赵富海先生的执着与坚守由衷敬佩。在快餐化、碎片化的当下,能够六十年如一日坚守文学初心、专注创作,实属难能可贵。“赵老的坚持告诉我们,文学创作没有捷径,唯有热爱与坚守才能行稳致远。他的创作态度和精神境界,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激励着我们在文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为赵富海先生的挚友,刘悦在发言中回忆了两人多年的深厚情谊。“从上一辈到这一辈,我们的友情跨越了数十年。六十年来,赵老始终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从未放弃过写作。他对文学的热爱、对事业的担当,不仅让我深受感动,更让我看到了一位文人的风骨与情怀。”

尚伟民表示,赵老专注于历史文化创作六十年,这种执着精神值得每一位晚辈学习。“赵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让我们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就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成绩,为社会贡献力量。”

任进书说:“笔触细腻,文风幽默、情感真挚,为人真诚,这是我对他创作生涯的概括。”他还从几个方面举例分享了赵富海老师待人处事的细节。他表示,郑州这座城市发展的文明记述需要更多作家参与,呈现出一个立体、丰满、有温度的郑州,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与魅力。

“赵富海先生是当之无愧的‘郑州之子’,是郑州发现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播者。”赵荣光动情地说,作为一名外地人,赵老却把郑州当作自己的家乡,用六十年的时光书写郑州的故事,这是异乡人扎根土壤落地生根的情愫,这份深情厚谊令人感动。“他的作品让郑州的历史有了温度,让郑州的文化有了灵魂,他用文字让郑州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马国兴回忆了与赵富海先生的交往经历,对他的为人处事与作品立意给予高度评价。“赵老的作品始终围绕郑州记忆、文化人物、历史印记、人类文明发现和地域变迁展开,是了解郑州的‘活字典’。他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丰满、有温度的郑州,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与魅力。”

王欣说:“创作是艰辛的劳动,坚持三五年不难,坚持六十年就是一部精神史诗,感谢老前辈用自己的真实经历为青年一代做出了表率,让青年人看到了一笔为桨,划向梦海的坚持。感谢赵老留下的时代烙印,赋予城市的生命与价值。”

左丽慧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她表示,作为媒体人,她多次关注报道赵富海先生的创作事迹,对他六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深感敬佩。“赵老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传播价值。他用文字为郑州代言,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为郑州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文字为犁,继续耕耘岁月

创作六十年间,赵富海老师始终坚守“铅笔写作”的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雕琢,累计完成数五百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随笔,小品等多种体裁,各类体裁融会贯通,手到擒来,颇具特色。文字里饱含着对文学的赤诚、对城市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成为记录郑州时代变迁的珍贵文献。

面对大家的赞誉,赵富海老师谦逊地表示,自己一名文学爱好者。“六十年的创作之路,回首只是一瞬间,这期间的艰辛和快乐,陪伴自己的爱人懂得,自己的老伙计‘书桌’估计也深有体会。支撑我走下来的,就是对文学的热爱,还有朋友和读者的支持”。他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还会继续写下去,那是那句话“只要写不死,就往死里写。”

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现场掌声不断。嘉宾们的发言真挚感人,时而回顾过往岁月,时而探讨文学创作,时而展望文化传承,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赵富海先生的敬意,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对郑州文化的期许。既有对文学理想的深情回望,也有对城市文化的真挚探讨,更有前辈与后辈之间的精神传承。

来源:文化新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