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轰隆隆 ——”金秋十月的拉孜县扎西宗乡,联合收割机在青稞地里穿梭,金黄的麦秆被整齐收割,脱粒后的麦粒装满麻袋。扎西林村村民琼次仁扛着粮袋往家走,脸上笑开了花:“往年收青稞要全家上阵忙一周,今年合作社8台收割机免费帮我们脱粒,3天就完事儿,还不怕麦秆堆起火!”
“轰隆隆 ——”金秋十月的拉孜县扎西宗乡,联合收割机在青稞地里穿梭,金黄的麦秆被整齐收割,脱粒后的麦粒装满麻袋。扎西林村村民琼次仁扛着粮袋往家走,脸上笑开了花:“往年收青稞要全家上阵忙一周,今年合作社8台收割机免费帮我们脱粒,3天就完事儿,还不怕麦秆堆起火!”
这场让村民省心又暖心的秋收,背后是扎西宗农机合作社在灾后重建中的“双线发力”——既当田间地头的“生产尖兵”,守护群众“粮袋子”,又做增收致富的“暖心桥梁”,帮受灾群众在家门口挣到钱。
抢农时!免费农机护航 “从春到秋”
地震过后,看着开裂的农田和散落的农具,扎西宗乡的村民们犯了愁:“农时不等人,这地要是种不上、收不了,一年的指望就没了!”
合作社负责人拉巴得知情况,第一时间召集团队:“乡亲们的‘粮袋子’不能丢!咱们的农机,免费给大家用!”很快,12台拖拉机、8台播种机、6台联合收割机整装待发,农机手们带着工具奔赴各村田间。
春耕时,农机手们天不亮就下地,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里,赶在雨季前完成6700亩土地翻耕,5550亩青稞种子播撒进土里;秋收时,他们又顶着高原秋风连轴转,8250亩成熟作物及时收割脱粒,没让一粒粮食因为灾害浪费。
“以前用镰刀割青稞,手上全是水泡,现在合作社的机器一来,我们只需要等着装粮就行。”琼次仁摸着装满麦粒的麻袋,语气里满是感激,“这不仅是省了力气,更是保住了我们的活命钱!”
促增收!家门口就业挣到 “安心钱”
“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到钱,还学会了开拖拉机,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在合作社的农机维修车间,村民旺拉正跟着师傅检查机器,说起这几个月的收获,他眼里闪着光。
原来,合作社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还想着帮受灾群众增收。他们特意在农机作业、设备维护等岗位设置了临时用工名额,让村民们不用出远门,就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
旺拉就是受益者之一。“地震后家里房子要修,花钱的地方多,我正愁没收入,合作社就给了我岗位。”旺拉算了一笔账,在合作社干了4个多月,不仅挣了近5万元,还学会了农机操作和简单维修技术,“以后就算不去外地打工,靠这手艺也能养活家人!”
像旺拉这样的村民还有不少。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41个,带动21户受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格桑达瓦也深有感触:“合作社免费帮我家收了青稞,我腾出时间去县城打工,又挣了2万多,重建家园的底气更足了!”
守初心!要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灾害无情,但我们藏族、汉族的乡亲们守望相助,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拉巴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语气坚定,“合作社成立的初心就是服务乡亲,灾后更要扛起这份责任。”
如今,扎西宗乡新建的民居旁,村民们忙着装修;合作社的农机库里,新添的几台机器正等着投入明年的生产。拉巴说,未来合作社还要扩充农机队伍,优化服务流程,让更多村民学会农机技术,“不仅要帮大家重建家园,还要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为乡村振兴添把劲!”
夕阳下,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渐平息,装满粮食的麻袋堆在村民家门口,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这一幕丰收又祥和的画面,正是扎西宗农机合作社用实干绘就的灾后振兴图景 —— 有温度,有希望,更有让人心安的“好成效”。
来源:敦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