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罗京去世,噩耗传来后,办公室里要进行布置,康辉机械地搬着东西,脑子里一片混乱。在《新闻联播》主播台上坐了26年、播了3000多次新闻从没出过错的罗老师,就这样离世了!
2019年,央视主持人罗京已经离世第十年,康辉曾在病床前听老师教诲,如今已接过了重担。
墓前,康辉拍了一张照片,留在心间的,是深沉的思念,二人有着怎样的友谊?
2009年,罗京去世,噩耗传来后,办公室里要进行布置,康辉机械地搬着东西,脑子里一片混乱。在《新闻联播》主播台上坐了26年、播了3000多次新闻从没出过错的罗老师,就这样离世了!
很多人劝康辉写点什么,可他每次提起笔又放下,后来才在自己的书《平均分》里写出了《忆罗京》一章。送别前夜,他发现,有种痛,竟可以丝丝缕缕渗进骨头一样地疼。
两人共事十几年,关系却不算特别亲密,他们更像是严师和学生,一个是要求极其严格的老师,一个是时不时要被敲打的学生。
央视人才济济,能进入当播音员、主持人,本身就说明了一定的实力,精英人才这么多,全国观众眼睛随时盯着,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初入职场,最希望能有一位好的导师,能教自己一些门道,罗京就是这样的人。
康辉刚工作时,有满腔热血却不知往哪儿使劲,罗京说:“你已经是职业播音员了,得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句话醍醐灌顶,自己才是最熟悉工作情况的,万事不能只依赖别人。
工作三四年后,康辉试着做直播,不光播稿子还得自己说话,但搞不清意义何在。罗京鼓励道:“你是咱们组里最早做这种节目的,这条路得坚持走下去,这是趋势。”现在看看满屏幕的直播,不得不服他当年的眼光。
后来,康辉进了《新闻联播》之后,罗京再一次给出了宝贵的指点。他说平台不一样了,现在要培养一种气度,培养一种传递中国声音的气派。这个时候,技术细节都学会了,那就从更高角度修炼自己。
2009年元宵节那天,康辉去医院看望罗京,推开病房门时,他有些紧张,不知该说什么。罗京还是那副样子,淡淡地笑着:“来了,坐。”
那天他们聊了很久,即使身患重病,罗京还不忘传授经验,帮年轻人做到更好。他鼓励说需要主动跟人交流,平台更大了,需要更严格要求自己。康辉也难得敞开心扉,把困惑都说了出来,几个小时沟通下来,受益匪浅。
说到治疗,罗京说自己很快就会康复,回去工作。5月,大家还在医院一起庆生,那时罗京已被病痛折磨得很憔悴,但双眼依然明亮。6月5日,他不敌病魔,离开人世,让同事们悲痛不已。
康辉记得,2009年接到国庆60周年大阅兵解说任务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是罗老师在,他会怎么做?”虽然老师已不在人世,但谆谆教诲,永远也无法忘记。新闻人,就是要有极其严格的自我要求,这样才能把任何差错都降到最低。
2012年,罗京去世三周年时,墓前雕像落成,康辉和同事们陪着罗京家人在墓前祭拜,这座雕像的传神之处就在眼睛,炯炯有神。
2019年国庆70周年,康辉又来到墓前,拍下了那张照片。十年间,他从年轻播音员变成了央视新闻播音部主任,对新闻的热爱一直没有变过,想来在天上的罗老师看到这一切,也会十分欣慰吧。
时间是无情的,总会带走你珍视的人,但时间也是有情的,过去的记忆一点点积累起来,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陪在我们身边,推动我们继续前行。
参考资料:康辉《平均分》
来源:纵观历史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