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肠癌术后容易二次复发?医生:多半是这6事大意了,尽快改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5:53 2

摘要:肠癌手术做完,很多人以为就算是彻底摆脱了这个病。手术、化疗、放疗都走了一圈,家人也松了一口气。可没几年,一些人又被查出复发了,有的甚至不到一年,肿瘤又长了回来。

肠癌手术做完,很多人以为就算是彻底摆脱了这个病。手术、化疗、放疗都走了一圈,家人也松了一口气。可没几年,一些人又被查出复发了,有的甚至不到一年,肿瘤又长了回来。

这个时候病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都按时复查了,怎么还是复发了?”这事儿,说到底,不光是医生和治疗的问题,更多时候,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病人自己没当回事。

临床上见得多了,有些复发,其实本可以避免。不是运气不好,而是人太容易松懈。下面这些情况,真的是肠癌术后患者常犯的“老毛病”,一个都不新鲜,但每一个都可能成为复发的“导火索”。

手术之后,很多人以为肠子切掉一段就没事了,依旧爱吃什么吃什么,香辣重口、烧烤油炸、红肉不断。有人甚至说“我这人肠胃好,吃什么都没事”。但术后身体早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肠道恢复期脆弱,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微环境紊乱

肠道菌群紊乱、慢性炎症反复,都是复发的温床。高脂高糖饮食会让肠道黏膜修复慢,增加致癌物质的停留时间。久而久之,哪怕切过的地方不长,也可能在其他部位“另起炉灶”。

不少病人术后就“养着”,一天最多走个几百步,稍微活动就喊累。家里人也心疼,不让多动。问题是,久坐不动,肠道蠕动变慢,废物排不出去,毒素和致癌物反而积在体内时间更长。

而且缺乏运动,胰岛素抵抗加剧,体重增加,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也更多。免疫力下降、肠道环境恶化,复发风险自然高。恢复期的运动不是跑马拉松,而是要每天适当快走、拉伸、增强肌力,坚持下来,比吃任何保健品都强。

很多人一听癌症,心理就垮了。手术后虽然身体好了,但心里留下的阴影没散。天天焦虑、睡不好、想东想西,甚至有些人干脆不敢复查,怕听到坏消息。这种心理压力,其实对身体伤害不小。

长期的精神紧张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细胞“罢工”。本来可以消灭的残余癌细胞,趁机“活跃”起来。情绪管理,不是虚的,真和复发率相关。家属的陪伴很重要,必要时也可以请心理医生介入干预。

说实话,术后复查这件事,很多人一开始还挺上心,三个月一次、半年一次都记着。但一旦过了一年,没啥问题了,就开始偷懒。甚至有的人直接只做CT,不做肠镜,不查肿瘤标志物。理由是“我没不舒服”。

问题是,肠癌复发早期往往没症状。等到有腹痛、出血、消瘦,已经不是早期了。复查不是走过场,而是用来提前发现苗头。特别是肠镜检查,有些人觉得痛苦就拒绝做,这一点真的得改,早发现能救命。

术后很多患者需要辅助化疗或口服靶向药维持治疗,但因为副作用、费用、怕麻烦等原因,一些人自己擅自停药。甚至有的人听信偏方、保健品,觉得“吃中药调理”比西医安全。

但术后残留的微小癌细胞,不是靠“调理”能搞定的。规范的术后药物治疗,是防复发的关键一环。擅自停药、换疗法,等于给癌细胞可乘之机。遇到副作用,也应该及时找医生调整,而不是自己做主。

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这些慢性病,很多人觉得跟肠癌没关系。但实际发现,这些基础病会影响术后恢复,干扰免疫系统功能,甚至影响药物代谢,间接推高了复发概率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控制不佳,会增加术后感染率,延缓组织修复;而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则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反应,提高肿瘤再生风险。术后除了盯着癌症,还要把身体其他毛病一起管起来。

肠癌术后,其实才是抗癌的“下半场”。前半场靠医生,后半场得靠患者自己。很多人倒在了这个“后半场”,不是病情太重,而是生活习惯、心态、复查、治疗这些细节没守住。

复发这事儿,不是命运不公,而是警钟没敲响。不是说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而是得像守住一座城一样,守住每一次复查、每一顿饭、每一次运动。肠癌这场仗,不怕打得久,就怕打得糊涂。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许成钢,张志强.《肠癌术后复发机制及防控策略研究》.中国肿瘤临床,2022,49(8):430-435.

2. 李芳,王鑫.《术后生活方式对结直肠癌预后影响分析》.实用肿瘤杂志,2023,37(2):92-96.

3. 陈雪,刘志勇.《结直肠癌术后复发高危因素探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1,36(10):1234-1238.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