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预计2027年竣工,核聚变产业链迎投资风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5:50 2

摘要: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0月25日向世界分享了中国“人造太阳”的最新进展——预计2027年竣工,并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这一官方表态让长期被视为“遥远未来”的可控核聚变能源突然变得触手可及。

随着安徽合肥的BEST项目步入主体工程建设新阶段,资本市场上一场围绕未来能源的布局已悄然展开。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0月25日向世界分享了中国“人造太阳”的最新进展——预计2027年竣工,并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这一官方表态让长期被视为“遥远未来”的可控核聚变能源突然变得触手可及。

在安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已取得关键突破。10月1日,该装置主机的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顺利完成交付,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直径约18米、总重400余吨的真空部件,将承载起总重约6700吨的主机系统。

01 项目突破:从“永远的50年”到可见的时间表

可控核聚变长期以来被视为能源领域的“终极解决方案”,但因其技术复杂度极高,过去数十年一直流传着“实现总还要50年”的说法。然而,近年来这一领域正经历加速突破

2025年1月,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1亿摄氏度1000秒的纪录。今年4月,新奥集团的“玄龙-50U”装置实现了兆安级等离子体电流放电,温度达到4000万度。

BEST项目作为我国在合肥建设的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运用高性能超导磁体、氘氚聚变燃料等新技术,将首次在国际上演示核聚变发电。杜瓦底座的安装完成,为后续磁体、真空室等核心部件的安装奠定了基础。

当前,国内核聚变领域的多个项目均计划在2027-2028年完成建设并启动点火。据统计,2025-2030年间或有超30台装置陆续落地,总投资超3000亿元。

02 技术背景:为何可控核聚变如此重要

可控核聚变是指在受控环境下,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原理产生能量。其核心在于使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释放能量,因此被称为“人造太阳”。

与当前核电站采用的核裂变技术相比,核聚变具有无限、清洁和安全三大特性。聚变燃料来源于海水,资源几乎无限,且反应产物不产生高放射性废物,因此被视为人类能源的“圣杯”。

实现可控核聚变主要面临三项技术挑战:首先要长时间维持等离子体在1亿度以上高温的稳态运行;其次,聚变装置材料需要耐受长达20年、每天不间断的中子轰击;另外还有氚的自持问题。

随着高温超导技术的成熟,聚变实验堆成本与建设周期大幅降低,AI技术也对聚变装置设计和控制效率带来提升,这些因素共同加快了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落地的预期。

03 商业前景:从万亿市场到能源革命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24年世界聚变展望报告》,2025到2035年全球将增加37座聚变电厂。假设每座聚变电厂平均建设成本约为55亿美元,则预计到2055年,全球核聚变市场空间约为2035亿美元。

核聚变行业协会(FIA)报告显示,去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吸引了71亿美元的投资,比2023年高出近1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私营资本。中国在核聚变研究上形成了三股主要力量:市场化资本支持的初创企业、国家科研机构带领的“国家队”以及民营企业。

中信证券预计,2030至2035年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2.26万亿元。而随着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将可控核聚变视为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向,资本加速涌入这一赛道。

04 产业链机会:谁将受益于核聚变发展

核聚变装置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温超导、第一壁材料、低温系统、热交换器、真空室等一系列材料和零部件。随着国内核聚变链主企业的招标建设推进,上游材料及中游加工企业将共享行业初期高增长的红利。

在A股市场中,多家上市公司已布局核聚变产业链关键环节:

超导磁体系统:联创光电的参股企业联创超导是可控核聚变项目主机装置建设中高温超导磁体系统和低温制冷系统的供应商。永鼎股份以业内独有的磁通钉扎技术,研制应用于高强磁场工况下的高载流超导带材。关键材料与部件:安泰科技的控股子公司安泰中科为全球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核心供应商。久立特材负责研发并生产的TF/PF导管是ITER计划的关键部件。国机重装已开展多个核聚变相关项目极端条件下基础材料研究与核心装备研制。真空与冷却系统:雪人集团生产的“兆瓦级”大型氦气压缩机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可为可控核聚变等大科学工程提供低温环境。高澜股份曾为“人造太阳”EAST装置提供热管理产品。电源与配套设备:弘讯科技的子公司EEI为核聚变装置提供具有高动态特性的HDPS系列电源完整解决方案。上海电气作为核心供应商之一,承担了装置主机系统的三大核心部件制造工作。

05 投资视角:机遇与风险并存

核聚变产业投资具有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的特点。虽然长期市场空间巨大,但短期内相关企业业绩可能难以快速释放,投资者需具备耐心和风险意识。

目前,核聚变行业仍处于研发和实验阶段,商业化示范堆预计要到2035年左右才能实现,真正商业发电则可能要等到2050年。这意味着相关企业的订单收入可能暂时有限,且受项目进度影响较大。

投资者应关注公司的技术实力、研发投入和行业前景,结合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综合判断。部分概念股可能存在估值过高、业绩无法兑现的风险。

对于普通投资者,可考虑通过新能源ETF或高端制造ETF间接布局核聚变概念,以分散个股风险。对于直接参与概念股投资的投资者,应设定好止损止盈线,避免盲目追高。

随着BEST项目杜瓦底座安装完成,后续磁体、真空室等核心部件的安装将全面展开。到2030年,中国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资本市场总是提前反应未来,对于有远见的投资者而言,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寻找那些“卖铲人”企业,或许将收获超预期回报。

但投资者也需清醒认识到,核聚变商业化仍有长路要走,相关概念股波动较大,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

来源:龙头部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