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4日,香港老牌地产商希慎兴业(00014.HK)的一纸公告掀起波澜。公告披露,其全资子公司广运已签订协议,将位于香港半山坚尼道黄金地段“竹林苑”的一套豪宅售出。这套实用面积约2084平方呎(约193平方米)的住宅,最终交易价格锁定在5354万港元。
10月24日,香港老牌地产商希慎兴业(00014.HK)的一纸公告掀起波澜。公告披露,其全资子公司广运已签订协议,将位于香港半山坚尼道黄金地段“竹林苑”的一套豪宅售出。这套实用面积约2084平方呎(约193平方米)的住宅,最终交易价格锁定在5354万港元。
引人瞩目的是买家身份——由希慎兴业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张勇全资拥有的离岸公司Verdant Peak Investment Limited。这位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在去年9月卸任阿里职务后,于同年12月加入了希慎董事局。
根据公告细节,张勇已支付了总价5%(267.7万港元)的初步订金,买卖合约预计在11月7日前签署。希慎在公告中强调,本次交易是其“资本循环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优化资本结构、释放成熟非核心住宅价值并将资本重新配置到策略重点领域,预计将为集团带来约1930万港元的总收益。
然而,交易背后隐藏着一组刺眼的数据对比:截至2025年6月末,这套豪宅的估值仅为3431.3万港元。这意味着张勇的购买价较物业最新估值溢价高达56%,差额超过1923万港元。尽管公告提到该物业2024年度税后净租金收入同比大增51%至101.8万港元,但其当下实际处于空置状态,高增长数据的可持续性存疑。这场发生在上市公司与其独董之间的关联交易,迅速暴露出不容忽视的治理争议点。
当独立非执行董事成为雇主公司资产的买家,尤其是以显著高于估值的价格成交时,其核心职责——“独立性”与“监督制衡”——便面临严峻挑战,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明确要求独董必须独立于管理层。张勇以独董身份高价购入公司资产,无论动机如何,客观上已在独董职责(监督公司、保护中小股东)与个人利益(获得昂贵房产)之间形成潜在冲突。市场难免质疑其未来在涉及管理层或关联交易议案中能否保持真正客观中立的态度。
希慎强调交易符合股东整体利益,但估值3431万港元与实际成交价5354万港元间的巨大鸿沟需更具说服力的解释。租金收入的短期飙升难以支撑如此高的溢价,市场普遍采用的估值方法(如收益资本化法、直接比较法)是否被充分遵循?独立财务顾问的评估意见缺失,令交易公允性蒙上阴影。
希慎声明交易经审核委员会批准。但审核委员会成员本身由包括独董在内的董事组成,涉及关联方(张勇)时能否彻底回避并确保审批彻底独立?现有合规流程能否穿透表象保障所有股东(尤其中小股东)的实质公平?这恰是上市公司治理中最敏感却常被形式化的一环。
张勇这笔豪气的半山置业,已成为审视香港资本市场治理成色的现实考题。当独董与公司间的利益纽带因大宗交易而收紧,监督的客观性便如同沙堡般脆弱。真正的进步不仅在于完成交易的程序闭环,更在于整个决策链条能否经受住阳光下最严苛的审视——毕竟,市场信任的基石,永远建立在看得见的公平之上。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