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在菜市场挑选排骨时,是否想过那块粉嫩的猪肉可能经历过一场"死亡之旅"?近日广东罗定肉联企业露天堆放死猪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画面中运输车满载死猪、企业内持续堆放的场景,撕开了病死猪肉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当你在菜市场挑选排骨时,是否想过那块粉嫩的猪肉可能经历过一场"死亡之旅"?近日广东罗定肉联企业露天堆放死猪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画面中运输车满载死猪、企业内持续堆放的场景,撕开了病死猪肉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视频曝光背后的黑色链条
网友拍摄的广东粤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现场触目惊心:死猪不仅露天堆放,更通过专用运输车集中转运。这种收购-运输-加工的完整链条,暴露出违法者已形成专业化分工。对比此前佛山案例中"每天数千斤病死猪肉流向市场"的暴利数据,能清晰看到违法分子跨区域流窜的动机——病死猪收购价每斤不足2元,经加工后售价可达20元,十倍利润足以让人铤而走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漏洞。涉事企业注册信息混乱,天眼查无准确记录,却拥有加工冷冻畜禽肉的资质。这种"隐身"状态使其能长期游离于监管视线之外,直到视频曝光才引发调查。
冷链盲区:病死猪肉的"隐身衣"
涉事企业经营范围暴露关键风险点:作为非正规屠宰场却具备冷冻加工能力。农村小型冷库往往成为监管盲区,这些零散分布的冷冻场所无需复杂手续即可运营,却能为病死肉提供长达数月的"休眠期"。
冷冻带来的追溯困境更为致命。当肉制品经长期储存、多层分销后,源头取证难度呈几何级增长。罗定农业农村局"正在追溯"的回应,恰恰折射出执法滞后性——等调查完成时,问题肉类可能早已被消费者吞下肚。
执法响应差异折射的监管失衡
对比佛山与罗定的处置效率令人深思。前者在3天内刑拘19人,出动2453人次执法检查;后者却仍停留在"多部门联合调查中",市场监督管理局甚至声称"未接到反映"。这种差异暴露出基层执法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
涉事企业选择罗定而非佛山这类发达地区,本身就说明违法分子在主动寻找监管洼地。当经济发达地区形成高压态势,偏远县域便可能成为新的犯罪温床。
斩断黑产需破局三难
要彻底剿灭这条黑色产业链,必须突破三大瓶颈:建立跨省份的病死猪电子溯源系统,让每一头死猪都有数字身份证;对农村小型冷库发起清剿战,强制温度监控数据实时上传;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对慢作为地区启动问责机制。
佛山南海区的"百日行动"已提供范本——通过高强度执法检查与刑事追责组合拳,短期内形成强大震慑。这种经验完全可以在全省推广。
食品安全没有灰色地带
每延迟1小时查处,就可能多1吨毒肉流入市场。面对病死猪黑产,既需要监管部门雷霆出击,也离不开公众监督。记住12315这个数字,当你发现可疑线索时,一次举报可能就阻断了一条危害千万人健康的黑色流水线。
来源:纪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