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丹桂飘香。2025年10月26日,宁波市道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李达三外语楼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宁波大学主办,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宁波市道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吸引了来自境内外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2025年10月26日,宁波市道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李达三外语楼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宁波大学主办,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宁波市道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吸引了来自境内外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话中国古典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宁波大学副校长戴世勋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为当代人类共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法。他回顾了宁波大学自建校以来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历程,强调学校始终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将全力支持研究中心建设,推动道文化研究与地方文化、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宁波市社科联主席傅晓在致辞中进一步阐释了“道”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理念的当代价值。他强调,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一直是中外文明交融的前沿,道文化在此具有深厚的实践土壤。傅晓主席提出研究中心的四个定位——做中国学深度研究的地方阵地,做文明互鉴的国际窗口,做传统创新的实践平台,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传播高地。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学术研讨精彩纷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以其在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领域的深厚研究积淀,在《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文精神和人道情怀》报告中深刻指出:“道家哲学以自然之道为宗,强调生命的内在价值,为中国人开拓了广阔的精神空间;而儒家伦理扎根现实人伦,构建了稳定的社会根基。”他强调,这种道儒互补的格局使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凝聚成温暖而坚韧的人道情怀,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历久弥新的源泉。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诸子研究院院长方勇教授在《浙东文化在近现代的精神气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浙东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气质。他精辟论述道,浙东学统一脉相承地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深沉炽烈的家国情怀”贯穿于从黄宗羲的经世史学到近代革命志士的救亡图存;而“笃实履践的经世致用思想”则转化为近现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等实践行动。
宁波大学教授龚缨晏在《道文化与宁波研究》报告中,从四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宁波文化中的道文化印记、从道文化演变轨迹中吸取经验教训、从现代文明角度出发批判性研究道文化、道文化与“宁波学”构建的相互关系,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任姜秋霞教授通过《敦煌儒释道文化思想的互文融合话语》研究,揭示了敦煌这一特殊文化空间中多元思想体系的融合形态。她指出:“作为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唯一交汇之地,敦煌汇聚了多种宗教文化与多元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互文景观”,其研究成果对当代文明对话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下午的专题报告延续并深化了上午的研讨主题,四位专家的发言各具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霞在《以道文化为抓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报告中强调,道文化蕴含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她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路径。陈霞研究员进一步阐述,道文化之所以能进行国际传播首先取决于其思想的深刻性、抽象性和时代价值,对“道”的阐发、诠释、笃信、践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为化解当下的全球性危机提供了东方智慧。
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Misha Tadd(邰谧侠)在《道家文化的全球意义》报告中,以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展现了道家思想的世界性影响。他提出,道家传统包括《老子》和《庄子》等经典,但也包括后人对经典的诠释和发挥,这种文化的丰富内容已经传到全球各个地方。Tadd教授特别强调,通过研究《老子》在全球近百种语言中的翻译与诠释史,即“全球老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文明与全球文明的互动关系,这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明与全球文明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窗口。
复旦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何益鑫在《从“性情论”到“心性论”——论早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范式转变》报告中,展现了严谨的学术考辨功力。他详细阐释了从七十子后学时期的性情论到孟子心性论的思想跨越,指出性情论是七十子后学时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基本范式,而孟子的心性论,突破了性情论的思想道路。何益鑫副教授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表明,孟子不再就“情”作发生学的总体性的考察,而是在当下人心活动的现实之中,主动拣别、确认里面所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善心,从而实现了从“性有善论”到“性善论”的思想跨越,这标志着早期儒家人性论思想范式的深刻转变。
宁波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美星在《〈老子〉哲学“德”论探察》报告中,对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创新性解读。他通过比对《老子》第二章“圣人”、第十章“玄德”、第三十四章“道”的描述,提出在老子思想中,“道”“玄德”“圣人”三者所代表的是虽三而一的概念。郭美星进一步阐释了老子提出“德”概念的必要性,认为老子提出“失道而后德”是希望世人能够通过德的修行回归道的境界。
圆桌论坛环节由Misha Tadd教授主持,陈鼓应、何益鑫、姜秋霞等十余位学者围绕道文化的研究路径与传播策略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就道文化的当代转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方法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互动频繁,观点碰撞不断,为研究中心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宁波市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辛红娟教授说,宁波作为阳明心学的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天童寺、阿育王寺、保国寺等深厚的文化遗存,是道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在地样本”。我们成立研究中心,正是要以宁波为起点,整合多方学术力量,构建一个贯通经典整理、思想阐释与国际传播的研究体系。未来,中心将围绕三大方向展开工作:一是深耕道家原典,推动文献的系统整理与多语种语料库建设,夯实道文化研究的学术根基;二是加强道文化与浙东学派、阳明心学的融合研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建设、生态伦理等领域的实践价值;三是依托外国语学院的多语种与国际传播优势,搭建数字平台,推动道文化“走出去”,让“道”的智慧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龚缨晏教授在闭幕辞中总结道,本次大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道文化研究迈向专业化、平台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研究中心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研究、推动传播,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当代转化与世界传播贡献宁波力量。
传承千年道脉,汇聚四海智慧。宁波市道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宁波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迈出坚实一步。未来,中心将立足宁波、面向世界,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国际辨识度的道文化研究高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