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之后的事,就得往前推看了。被围在下邳那阵,吕布从当初手握兵权、名声一时的大将,变成了四处逃窜的失败者。被围困、部下倒戈、被押送到曹操面前,整个过程没有什麽长篇申辩的机会。曹操一开始还想过留着他,毕竟吕布那口气力和战斗力不是随便哪个将领能比的;只是一句来自刘备
吕布被处死那天,人不多,动作也快。
那之后的事,就得往前推看了。被围在下邳那阵,吕布从当初手握兵权、名声一时的大将,变成了四处逃窜的失败者。被围困、部下倒戈、被押送到曹操面前,整个过程没有什麽长篇申辩的机会。曹操一开始还想过留着他,毕竟吕布那口气力和战斗力不是随便哪个将领能比的;只是一句来自刘备的提醒,把他曾经两次“杀主”的旧案抖了出来,曹操算了算利弊,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于是决定动手。到公元198年,吕布就被处死,乱世里那种短促而暴烈的人生,也算是有了了结。
要看清这结局,就得把时间线拉长。吕布之所以一步步滑到这地步,关键在于他在几个主子之间反复换阵营,还有他处理人与兵的方式。被曹操打败后,他跑到徐州,那里刘备曾一度收留过他。刘备把他当成客人、当成救急的对象,但吕布后来却夺了徐州——对外人看,像是“趁虚而入”。这件事在民间也不是小事儿:你把人当朋友,人家把你当靠山,结果反手占了你家门,这样的人谁还会放心大胆地信任?他之前也投靠过袁绍、张扬等人,多半是战败或被逼无路,属于被动靠拢,不全是野心才干的结果,可这些碎片累积在一起,最后变成了“这人不可靠”的刻板印象。
回头看那两次真正意义上的“杀主”,时间和动机都很重要。第一次是189年,汉朝那阵子已经乱套,董卓进京掌权以后用钱财和官爵收买人心。吕布当时被董卓笼络,结果杀了自己的上司丁原,带着兵加入董卓阵营。这里没有什么义子义父的电影桥段,史书里讲的是利益与权力的直接交换。第二次是在192年,换了场景,吕布和王允等人合谋杀了董卓。董卓原本对吕布赏识有加,但又暴脾气,说不得就拿戟发火扔向吕布;再加上一些宫廷八卦被人利用,王允把这些矛盾放大,说服吕布下手。那次行动在当时被看作“清君侧”,结果吕布一时风头正劲,被封将军、侯爵,那时候他简直是人前一把好手。
把戏说和史实混在一起,后来的人看见的吕布形象就变味了。小说里把他的故事演得更刺眼:貂蝉、赤兔、连环计,这些都是文学加工。真正的历史没有貂蝉这样的明确证据,也没有把赤兔当作收买标配——那些都是后来为了好看加上的剧情。可小说好看,传播快,久而久之大家记住的就是戏剧版吕布:反复无常、风流好色、三姓家奴。现实里,除了这些戏剧化的点,确实还有史书承认的事实:他勇猛、能打,这是实锤的。
战场上的吕布不是一无是处。他骑射矫健,体力惊人。史书记录他曾在长安一度顶住李傕、郭汜的进攻,为了护送天子出逃拼过命;和张燕的交锋里,他率几十骑直冲敌阵,立了战功。用简单一句话说:他冲锋是个顶呱呱的狠角色。问题在于,单凭冲锋不行。当战事进入“把兵管好、把后勤管好、把联盟管好”的阶段,那些会谋划、会做人、会收买人心的将领更吃香。吕布这方面明显短板:听不进忠告,不擅用人,管兵松散,常常用蛮力去解决需要谋略的问题。
这也解释了为何别人会说他“勇而无谋,见利忘义”。这句话出自陈宫,事后成了衡量他的口径。细看那些冲突的细节,你会发现不少小事会被放大成大问题。比如在跟袁绍联合时,他打了胜仗却因为得不到期望的增援,竟然放任兵士去抢掠,这种缺乏约束的行为让同盟方觉得危险,结果引来分歧,最后还差点被对方除掉。逃跑很多时候不是他先计划的叛变,而是被逼无路,但在外人眼里这种“被逼”也很难让人同情——你做过的事会被记在账上。
人缘这回事,往往是最后决定生死的筹码。吕布晚年的局面不只是敌人多、兵少那麽简单,还是他身边的信任破产。手下倒戈、盟友怀疑、老账被翻出来,到了下邳那会儿,他带不出能拿来换命的信誉。曹操之所以一开始犹豫,是因为能用吕布的武力;但刘备一句“别忘了他干过几回杀主的事”,就让曹操把这个变量当作太大风险,最终决定除掉他。
说人性,吕布也不是黑白分明的坏蛋。史上有记载他也做过讲义气的事。被曹操打败后,有人像张扬那样曾经替他挡过献于曹操的威胁;他也有救过刘备出困的片段,这些说明他并非完全没有忠诚可言。只是乱世里,单纯的义气有时候抵不过政治上的罪证和长期的不良行为记录。越是需要联盟与信任的环境,越看重一个人过去的“账本”。吕布的账本上,那两次杀主的记号特别醒目,其他善举就很难盖过。
把史料和小说分开来看,真实的吕布比民间故事更简单也更复杂:真正的主动背叛记录不多,动机多与利益与恐惧有关;他的武艺在当时确实罕见;但性格上的短处,使得他没法把武力转成稳固的权力基础。说到这儿,故事里能量最集中的不是他的无数传说,而是那些关键的选择时刻——投靠、反叛、抢夺、放纵——一点点把他推向了无路可退的下场。
来源:单纯旭日aknxV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