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摘要:为完成这部作品,科波拉拒绝流媒体平台提前发行协议,坚持影院放映,并拒绝缩短片长,导致影片在2024年上映时面临排片困境。最终,这部投资1.2亿美元的巨制,全球票房仅收获1430万美元,北美市场更惨淡至760万美元。
编辑:康康
10月24日,一则消息在好莱坞与全球影迷圈引发震动:86岁的电影大师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宣布拍卖私人收藏的七只高级腕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科波拉与瑞士制表大师弗朗索瓦·保罗·儒纳合作推出的限量款腕表,保守估计价格在百万美元以上。
要知道,科波拉可是好莱坞著名电影《教父》的导演,如今已经86岁的他可谓早已功成名就,怎么现如今需要卖表度日,他到底摊上什么事了?
据科波拉自己宣称,此次卖表是因为新电影《大都会》票房惨败,而这部电影可是科波拉酝酿四十年的“执念之作”,承载着他对理想社会的终极想象。
为完成这部作品,科波拉拒绝流媒体平台提前发行协议,坚持影院放映,并拒绝缩短片长,导致影片在2024年上映时面临排片困境。最终,这部投资1.2亿美元的巨制,全球票房仅收获1430万美元,北美市场更惨淡至760万美元。
这一数字与科波拉过往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1972年,《教父》以650万美元成本斩获2.5亿美元票房,开创黑帮电影黄金时代;1979年,《现代启示录》虽成本超支至3100万美元,仍以1.5亿美元票房成为战争片标杆。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科波拉便陷入“艺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拉锯战:《斗鱼》《棉花俱乐部》等作品接连失利,1990年《教父3》虽获奥斯卡提名,但更多被视为“缺钱时的妥协之作”。
2011年,他抵押酒庄拍摄的《此刻与日出之间》票房仅51万美元,2017年《泰特罗》同样折戟沉沙。
说回此次拍卖的七只腕表中,除科波拉与儒纳合作的限量款外,还包括另一块儒纳、两块百达翡丽和三块宝珀。这些腕表对普通人而言堪称天价,但科波拉坦言:“它们无法填补《大都会》的债务,但至少能让公司维持运转。”
这种表述被部分媒体解读为“悲壮的堂吉诃德式战斗”——在流媒体主导、超级英雄电影称霸的当下,86岁的导演仍坚持影院放映的“古典仪式感”,甚至为保留创作主权拒绝资本介入。
至于此次要被拍卖的腕表本身,同样充满隐喻,2012年,科波拉向儒纳提出“以一只手指示时间”的构思,2021年原型款问世时,表盘上的蓝色大手与外圈箭头构成“只手遮天”的视觉符号,引发市场热议。
此次拍卖的同款腕表虽估价低于慈善款,但因其“孤品属性”被富艺斯拍卖行视为潜在拍品。有藏家指出,这类腕表的价值不仅在于工艺,更在于“导演用时间对抗时间”的象征意义——正如科波拉在《教父》中写下的台词:“伟大不是靠权力赢得的,而是靠信念。”
消息传出后,社交媒体迅速分裂为两派。支持者认为,科波拉此举是“艺术家最后的尊严”:他拒绝妥协创作理念,宁可变卖藏品也不向资本低头。
影评人李维斯在专栏中写道:“在算法推荐、短视频吞噬注意力的时代,科波拉用1.2亿美元证明,有些故事必须用胶片在黑暗中讲述。”
而反对者则质疑其财务管理的合理性。网友“电影票根”计算:“1430万美元票房中,院线分账约50%,即715万美元,远低于1.2亿美元成本。但科波拉为何不通过流媒体回血?这更像一场行为艺术。”
更尖锐的批评指向其商业决策。好莱坞制片人马克·戈登透露:“流媒体平台曾提出5000万美元收购《大都会》流媒体版权,但科波拉坚持影院优先。在北美影院观影人次同比下降40%的2024年,这无异于自断生路。”
与此同时,科波拉家族的商业版图也被翻出:其名下的葡萄酒庄“科波拉酒庄”年营收超2000万美元,加州纳帕谷的旅馆业务亦稳定盈利。
网友“数据控”质疑:“变卖腕表更像象征性动作,真正的大头在不动产。”
行业反思科波拉的困境折射出好莱坞的深层变革。流媒体平台崛起后,传统影院发行模式加速崩塌。2024年北美票房总额较2019年下降35%,而迪士尼、网飞等巨头将70%预算投入IP续作与超级英雄电影。在此背景下,科波拉坚持的“作者电影”愈发边缘化。
但争议也引发对电影本质的讨论。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蒂埃里·弗雷莫表示:“科波拉的悲剧在于,他用工业时代的逻辑对抗后工业时代的规则。但如果没有这种‘逆行者’,电影将失去灵魂。”
中国影评人“魔眼”则指出:“《大都会》的失败不在于质量,而在于时代错位。当观众习惯120分钟快节奏叙事时,180分钟的哲学思辨注定是小众狂欢。”
截至目前,科波拉未对争议作出回应。其助手透露,导演正筹备新项目,并表示“拍卖所得将全部投入青年导演扶持基金”。这场关于艺术、资本与时间的辩论,或许正如那块“只手遮天”的腕表——在指针转动中,记录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另一个时代的挣扎。
来源:采风百晓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