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总心情低落?别忽视,这可能要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6 00:26 2

摘要:糖尿病不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更常伴随复杂的心理困境。近年来,抑郁在糖尿病患者中的高发已引起关注,但它究竟如何影响患者生存?近期一项发表在J Affect Disord杂志的研究结果表明[1],抑郁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全因及心血管死亡风险,风险上升幅度高达73%

编者按:糖尿病不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更常伴随复杂的心理困境。近年来,抑郁在糖尿病患者中的高发已引起关注,但它究竟如何影响患者生存?近期一项发表在J Affect Disord杂志的研究结果表明[1],抑郁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全因及心血管死亡风险,风险上升幅度高达73%,而炎症可能是其中关键的中介环节。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兼顾心理健康与炎症控制的综合管理,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糖尿病与抑郁的双重危机

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慢性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5.37亿,预计到2045年将攀升至7.83亿。这一趋势意味着,每十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不容忽视,其全因死亡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

与此同时,抑郁在糖尿病群体中高度流行。研究显示,约3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抑郁症状,而这一比例在普通人群中明显更低。抑郁不仅仅影响情绪和生活质量,还通过多重机制与糖尿病进展密切相关。它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规律性和治疗依从性,使血糖控制恶化;它还会激活机体的应激和炎症反应,加剧胰岛素抵抗与血管损伤,从而提高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已有研究提示抑郁与糖尿病死亡风险之间存在联系,但大多数仅是相关性描述,缺乏对潜在机制的深入探索,炎症反应被认为可能是关键突破口。因此,本研究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大样本数据,首次将心理因素与炎症指标结合,深入探讨抑郁、炎症与糖尿病死亡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纳入了2005~2018年七个周期的NHANES数据,覆盖美国全国代表性人群,最终分析4743例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诊断依据ADA标准,包括自报医师诊断、使用降糖药物、HbA1c≥6.5%,或空腹血糖≥126mg/dl等。抑郁症状通过PHQ-9量表评估,这是广泛应用的简明工具。分值≥10被视为存在抑郁,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死亡结局数据来自国家死亡索引(NDI),追踪至2019年12月。心血管死亡按照ICD-10编码,涵盖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研究特别引入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作为炎症指标,计算公式为: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SII能综合反映机体免疫炎症状态,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慢性病和预后研究。

抑郁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并伴随炎症升高

研究共纳入4743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占52.6%,随访中位时长77个月,确诊抑郁症患者607例(12.80%)。随访期间共记录744例死亡事件,其中包括243例心血管死亡。与无抑郁症状的受试者相比,存在抑郁症状者表现出更高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同时其SII水平也更高。此外,这类患者更可能具有以下特征:女性、年龄较轻、白人、教育水平较低、未婚、经济困难、肥胖、吸烟、不饮酒、存在睡眠问题以及伴有高血压。

抑郁与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抑郁使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2%(HR=1.32,95%CI:1.07~1.63),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73%(HR=1.73,95%CI:1.23~2.42)。这一关联在控制人口学特征、肥胖、吸烟饮酒、睡眠和高血压后依然稳健。

生存分析与预测价值:Kaplan-Meier曲线显示,抑郁组生存率显著低于无抑郁组。ROC曲线进一步提示,抑郁症状对全因死亡的预测AUC为0.81,对心血管死亡的AUC为0.83,具备较强的预测能力。

炎症在其中的作用:抑郁患者的SII水平明显升高。中介效应分析发现,SII解释了抑郁与全因死亡关联的8%、心血管死亡关联的6%,提示炎症是抑郁影响死亡风险的重要中间环节。

抑郁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年轻、男性、肥胖、吸烟饮酒及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抑郁与全因死亡的关联更强;而在女性、贫困人群、合并睡眠障碍和高血压者中,抑郁与心血管死亡的关系更突出。

这些结果揭示,抑郁不仅是心理负担,更是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的重要预测因子,并与炎症水平密切相关。

机制与启示:从心理困境到炎症通路

抑郁症状如何导致糖尿病患者更高的死亡风险?研究提示可能涉及多重机制。首先,神经内分泌紊乱可能起重要作用:抑郁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增加皮质醇分泌,从而导致糖代谢失衡和胰岛素抵抗。其次,炎症反应也是关键因素:抑郁可促进促炎因子(如IL-6、TNF-α)分泌,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此外,生活方式恶化也不可忽视。抑郁患者更容易出现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行为,从而加重代谢负担。与此同时,治疗依从性下降也是导致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抑郁削弱患者执行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的能力,从而增加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上述多重机制共同作用,使抑郁成为糖尿病死亡的“隐形推手”。

因此,糖尿病管理不能仅限于血糖控制,还应关注心理健康和炎症监测。PHQ-9等量表可作为常规筛查工具,SII等炎症指标可作为补充预后判断手段,而干预策略应整合心理支持、生活方式改善与抗炎治疗。

尽管本研究基于全国性大样本,结论具有代表性,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抑郁症状通过一次性自评问卷获取,可能低估其动态变化;SII测量也仅为单点,难以反映长期炎症水平;部分社会心理因素可能未被完全控制。未来需要纵向研究和干预试验,以明确抑郁-炎症-死亡的因果链条,并探索心理干预或抗炎治疗是否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结语

该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状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全因及心血管死亡风险,部分通过炎症机制中介。抑郁不再只是“情绪问题”,而是糖尿病死亡的“隐形推手”。因此,糖尿病防治应走向“身心并治”,将心理健康管理与炎症控制纳入常规,才能真正改善患者的长期结局。

参考文献:1.J Affect Disord. 2025 Dec 15:391:119957. doi:
10.1016/j.jad.2025.119957. Epub 2025 Jul 17

来源:国际糖尿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