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光生当延军老师将沉甸甸的散文集《情满祁连》置于案头,这份凝聚着数十年心血的文字馈赠,不仅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即将告别讲台前的郑重回望,更是一部镌刻着祁连山魂、教育初心与地域文脉的文学佳作。同为创作探索中的同仁,更是多了一次品读一部佳作的契机。翻开书页,字里行间
——品读《情满祁连》的精神意蕴与文学价值
安光生
当延军老师将沉甸甸的散文集《情满祁连》置于案头,这份凝聚着数十年心血的文字馈赠,不仅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即将告别讲台前的郑重回望,更是一部镌刻着祁连山魂、教育初心与地域文脉的文学佳作。同为创作探索中的同仁,更是多了一次品读一部佳作的契机。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涌动的深情与厚重,让人在沉浸中愈发清晰地感知到:这不仅是一部散文合集,更是一幅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生动画卷,一曲献给故土与事业的赤诚长歌,其文学价值与精神分量,值得我们满怀敬意地深入品读与高度赞誉。
文学的灵魂在于情感的真挚与生命的扎根,《情满祁连》最动人心魄之处,便是那份源于祁连山沃土的深沉眷恋与赤子情怀。延军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育岗位,他的脚步踏遍了祁连山脚下的校园与村落,他的目光始终凝视着这片土地上的草木山川、烟火人间。这种“把根扎进泥土”的生命体验,化作了文字中最鲜活的情感基因——无论是《生长的村庄》里对乡村从贫瘠到丰饶的细致描摹,还是《家乡的桥》中以桥梁为纽带串联起的童年记忆与时代变迁,每一篇文字都像是从祁连山深处自然生长而出,带着山野的芬芳与岁月的温度。
他笔下的故乡从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象的生活场景:《菜窖》里储藏的不仅是过冬的蔬果,更是邻里间的温情与岁月的安稳;《野韭菜的芬芳》《拾蘑菇》《采采地耳》中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劳作瞬间,藏着农牧区人们最本真的生活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整部文集以“情”为经纬,将亲情的暖、校情的厚、书情的雅、山情的壮、水情的柔、故乡情的深编织成网,让每一个字符都饱含生命的热度。这种对故土“根”的执着坚守,让《情满祁连》超越了一般散文的抒情范畴,成为一部承载地域记忆与民族情感的精神读本。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时代的镜像,《情满祁连》以教育人的独特视角,为肃南民族教育的沧桑巨变立起了一座鲜活的“文字纪念碑”,其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尤为珍贵。作为肃南教育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延军老师目睹了从“普初”攻坚到“普九”突破,从均衡发展推进到高质量教育迈进的全过程。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选择宏大叙事的铺陈,而是以“小视角”折射“大时代”,用“短镜头”记录“大变迁”,让教育发展的轨迹在细节中清晰可见。
《远去的油印机》中,那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油印机,曾是无数教师深夜备课的伙伴,它的“退休”不仅标志着教学设备的迭代升级,更藏着老一辈教育人在简陋条件下坚守初心的奋斗印记;《灶房之变》从校园食堂的炊具更新、菜品丰富写起,看似琐碎的日常,实则是教育后勤保障提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操场——那块阳光之地》里,从泥泞土场到塑胶跑道,从简单器械到专业设施,孩子们在操场上愈发舒展的笑容,正是素质教育落地生根的最佳证明。
更令人动容的是,延军老师将笔触对准了教育战线上的“平凡英雄”。《兰礼与肃南“马背学校”》中,那位骑着马在草原上奔波授课的教师,用马背承载起偏远地区的教育希望,让知识的种子在草原上生根发芽;《无悔的追求》里,坚守深山校园数十年的教育工作者,以青春与热血践行“教育报国”的誓言;《“老魏”不老》中,满头银发却依旧活跃在讲台的老教师,用一生坚守诠释了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这些如祁连山中针茅草般朴实无华却坚韧不拔的人物,串联起不同时代肃南教育人的精神谱系,他们的故事既是教育发展的鲜活注脚,更是激励后辈的精神养分,让《情满祁连》成为研究民族地区教育史的珍贵文献。
地域文化是文学创作的丰厚土壤,《情满祁连》亦是一部祁连山地区民俗文化与历史底蕴的“全景式影像志”,生动展现了西北民族地区的文化魅力与时代风貌。延军老师的创作题材深深植根于祁连山的人文沃土,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民俗传统皆成为他笔下的精彩素材,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地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秋收的麦香》中,金色麦浪里的劳作场景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藏着农牧区人民勤劳质朴的品格与对土地的热爱;《推磨》一文从传统磨面方式的演变入手,既记录了乡村生产生活的进步,也留存着对传统技艺的温情回望。
当笔触伸向历史深处,《遇见马蹄寺》《海子·古城》等篇目便多了几分岁月的厚重——马蹄寺的香火缭绕中,藏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记;古城遗址的断壁残垣里,沉淀着祁连山地区悠久的历史记忆;《李渔诗歌中的肃南风俗》则以文学为桥梁,将古今民俗串联起来,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延军老师以细腻的观察与真挚的情感,将祁连山的自然之美、民俗之韵、历史之厚重熔于一炉,让读者在文字中领略西北民族地区的独特风情,也让地域文化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传承与弘扬,这正是《情满祁连》在文化传播层面的重要价值。
在艺术表达上,《情满祁连》以“质朴见真章”的风格,彰显出独特的文学魅力与艺术张力。延军老师秉持平常心耕耘散文园地,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不刻意雕琢技巧的繁复,语言如话家常般亲切自然,却在平淡中蕴藏深意。他善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祁连雪峰的圣洁、草原的辽阔、河流的灵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片充满生命力的西北大地。偶尔点缀的西部农村方言,更让文字多了几分烟火气与地域辨识度,如一股清泉从山间流淌而出,纯净而鲜活。
这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创作状态,让他的文字实现了“景与情偕、物与心契”的境界——写四季之美,便有春草萌芽的生机、夏花绚烂的热烈、秋叶静美的从容、冬雪纷飞的静谧;写人叙事,便有教育者的赤诚、农牧民的淳朴、乡亲们的温情。平淡中见真情,质朴中显厚重,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让《情满祁连》具有了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感染力,无论读者是否身处祁连山脚下,都能被其中的真情与温度打动。
《情满祁连》是延军老师献给教育事业与故土的一份厚重答卷,更是留给所有教育人乃至读者的精神财富。它以真挚的情感、鲜活的细节、深厚的底蕴,诠释了“教育者的初心”与“文化人的担当”,让我们看到:最动人的文字源于对生活的赤诚,最珍贵的记录来自对初心的坚守。对于肃南的教育同仁而言,这部作品是激励更是指引——它提醒着每一位教育人,要善于捕捉日常工作中的美好点滴,做有心的“教育叙事人”,用文字讲好民族地区的教育故事,在充盈自我的同时,成就学生的未来,为教育事业留下精神印记。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唯有耕耘,方能收获。”延军老师以数十年的教育坚守与文字耕耘,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祁连山的文脉传承添上了珍贵的篇章。《情满祁连》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让我们在文字中读懂祁连山的壮阔、教育人的赤诚、地域文化的深厚。相信这部作品会如祁连山上的松柏般历久弥新,激励更多人坚守初心、深耕热爱,让真情与担当在岁月中永远流传。
(作者简介:安光生,甘肃肃南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文学作家协会会员,祁连山国家公园签约作家,在国家省市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文学作品二百余篇(首),现供职于肃南县林草局.)
来源:金色甘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