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酒店业的江湖,曾经风平浪静。直到有一天,印度来的OYO搅起惊涛骇浪。它以极低门槛和标准化改造,席卷中国三四线城市和城中村,短短20个月就成了行业巨头。
中国酒店业的江湖,曾经风平浪静。直到有一天,印度来的OYO搅起惊涛骇浪。它以极低门槛和标准化改造,席卷中国三四线城市和城中村,短短20个月就成了行业巨头。
几年间,从飞速扩张到黯然收缩,OYO的经历不仅颠覆了传统酒店业的格局,还为全球连锁模式提供了活生生的样本。
在印度,OYO的故事像极了创业神话。创始人Ritesh Agarwal(中文名李泰熙),出身马尔瓦尔商人家庭。13岁游走街头卖SIM卡,15岁参加企业家峰会,18岁获得“蒂尔奖学金”,成为该项目首位印度人。
奖学金的条件是退学创业,这位少年果断投身商海,最初模仿Airbnb创立Oravel Stays,却很快发现印度市场的痛点——高端民宿难复制,廉价旅馆才是刚需。
彼得·蒂尔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光做信息平台不够,得下场改造。”李泰熙用奖学金买下经营不善的小旅馆,自己动手改装,从床单到WIFI,样样都统一标准。以此为样板,他说服成百上千的无品牌小酒店加入,挂上OYO标志,统一推向市场。
门槛极低、改造免费、只抽微薄佣金,这种模式很快在印度遍地开花。2015年,OYO拿下软银孙正义的1亿美元投资,三年内融资总额超3亿美元,印度市场份额从8%跳到23%,成为本土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头号选手。
彼得·蒂尔
2017年,OYO的野心不再满足于印度。孙正义再度出手,联合多家投资机构注入2.5亿美元。OYO将目光投向东南亚、中国等高成长市场。中国市场的单体酒店众多,连锁化率却远低于欧美和印度。对OYO来说,这是一片蓝海。
2017年,OYO正式进军中国。它的打法简单粗暴:不设高门槛,不收加盟费,统一装修、培训、宣传,甚至提供保底补贴,利润只抽5-8%的佣金。
最疯狂的时候,平均3小时就有一家新店挂牌,20个月覆盖300多个城市,加盟1万多家门店。巅峰期,OYO在中国的经济型酒店数量超过如家、汉庭、7天等本地巨头总和。
OYO在中国掀起了一场“鲶鱼效应”。本土巨头华住、锦江、首旅等被迫应战。华住甚至战略投资H连锁酒店,试图用同样的模式反击。
与此同时,OYO为争夺市场份额,大幅补贴房价,推出“29.1元一晚”等超低价活动,被称为“酒店界的拼多多”。许多城中村小旅馆借此摇身一变成连锁品牌,入住率直线上升,短时间内实现了行业大洗牌。
但高歌猛进的背后,隐患也在发酵。OYO“饱和式攻击”地推团队签约速度远超管理能力,大量低质量酒店加盟,服务标准难以落地。
美团、携程、去哪儿等OTA平台担心自家流量被分流,联手对OYO进行流量封杀,OYO不得不花巨资“买路”恢复合作。与此同时,持续的补贴大战让OYO资金压力倍增,盈利遥遥无期。
2019年,OYO在中国达到顶峰,门店数突破万家。然而,行业对手的围剿、OTA平台的流量封杀、高速扩张带来的管理失控,导致OYO品牌口碑急转直下。
与此同时,OYO为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继续“烧钱”。本土酒店巨头借机反攻,华住宣布投资H酒店,和OYO正面竞争。OYO的低门槛加盟模式虽然短期内快速扩张,但后续的管理和服务标准始终难以同步跟上。
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球爆发,旅游业骤然停滞。OYO的商业模式过度依赖现金流和高入住率,疫情导致入住量断崖式下跌,现金流迅速枯竭。
2019-2020财年,OYO亏损高达30亿美元。资金链断裂,软银孙正义停止追加投资。OYO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大幅裁员,仅中国区就裁员7000人,高管团队几乎全部离职。
疫情成为OYO中国梦的终结符。2021年,OYO在中国的门店数量锐减至千余家,基本退出市场。上海总部出现讨薪潮,大批小酒店老板因合同纠纷与OYO对簿公堂。OYO的“中国奇迹”成为行业反思的课题。
疫情冲击下,OYO非但没有倒下,反而借机做了大手术。微软2020年入股OYO,注资500万美元。OYO痛定思痛,收缩战线,专注印度本土市场,加码印尼、欧洲、马来西亚等地的深耕。过去几年,OYO不再盲目扩张,而是苦练内功,重塑服务和管理体系,逐步去除“廉价标签”。
2023年,OYO斥资5.25亿美元收购美国黑石集团旗下的高端酒店品牌Motor Six,进军中高端酒店市场。在迪拜开出豪华酒店,自营高端品牌Sunday扩展到30个国家,开出100家门店。2024财年,OYO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约5亿元人民币。
最新数据显示,OYO全球拥有22700多家酒店、119,000间客房,稳坐全球经济型酒店前三强。其中,印度本土市占率高达65%,国际业务贡献近80%营收。
OYO的人才体系也在疫情后持续升级,重视数据化运营和标准化服务,力求在全球范围内复制“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扩张逻辑。面对中国市场的失败,OYO已经在内部作出深度复盘,强调“先标准后规模”,强调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OYO闪电扩张与高调退场,为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敲响了警钟。中国的单体酒店长期缺乏品牌与标准化,OYO的模式一度被视为弯道超车的捷径。但事实证明,单靠资本和补贴无法改变行业底层生态,无数小旅馆在“加盟—退盟—维权”之间反复拉扯,最终形成了一地鸡毛。
中国酒店行业的“品牌+标准化+数字化”已成为共识。华住、锦江、首旅等巨头在疫情期间,反而加速了数字化改造和品牌升级,稳步提升客户体验。OYO的短暂成功,让本土巨头看到了市场空白,也促使他们反思自身加盟体系的门槛与灵活度。
2025年10月,中国酒店市场的连锁化率已跃升到35%以上,数字化运营成为新常态。大量新兴品牌借鉴OYO的“低门槛加盟+标准化改造”策略,但更加注重风险管控和服务质量。华住集团、亚朵、东呈等则持续深耕中高端和细分市场,不再盲目追求门店数量,而是以“精细化运营”取胜。
值得注意的是,OYO并未完全放弃中国市场。2025年10月以来,OYO重启中国业务,主攻高端商旅和公寓型酒店,试图甩掉“廉价标签”,改走高质路线。据路透社最新报道,OYO正在与国内几家大型地产商洽谈合作,探索联合运营模式,寻求“轻资产、重服务”的新增长点。
IPO前夜OYO正在为2024年11月的印度IPO做最后冲刺。根据最新公开数据,OYO估值已超过80亿美元。公司高管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会上表示,OYO未来将以“全球多品牌矩阵”战略,兼顾经济型和中高端市场,进一步拓展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疫情后,全球经济型酒店市场恢复强劲,OYO借助数字化管理和投后服务体系,稳步提升市占率。
面对国际巨头如万豪、希尔顿的夹击,OYO选择差异化竞争路线。它专注于“漏斗底部”——那些被传统连锁忽视的小旅馆和新兴市场。2025年10月,OYO宣布与日本乐天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携手开发亚洲新兴市场,推动直营与加盟并举的“双轮驱动”模式。
结语OYO像一条鲶鱼,搅动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型酒店行业的池水。从印度小镇到世界各地,它用资本和创新颠覆规则,也因急速扩张付出代价。中国市场的沉浮,为连锁业态敲响了管理和服务的警钟。
2025年的OYO,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廉价酒店收割机”,而是一个在全球多元市场中寻找“质价平衡”的进化者。未来酒店江湖,谁能真正赢得用户和市场,还要看谁能在变革中把握住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分寸。
来源:律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