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教育博物馆:厚植爱国情怀 传承航海文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11:55 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曾说:“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意义,为海洋强国建设指引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曾说:“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意义,为海洋强国建设指引了方向。

南京是“大学之城”,也是“博物馆之城”,在宁高校中“藏”着许许多多的特色博物馆,“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海事教育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事教育博物馆”)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江苏省首家海事教育类博物馆,也是全省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获批备案的国有博物馆,海事教育博物馆依托“把博物馆建在校园,把校园建成博物馆”的理念,正展现着中国海事蓬勃发展的辉煌历程。

海事教育博物馆

传承红色基因,新中国海事教育的开端

走进海事教育博物馆,触摸历史的温热。从古老的航海工具到现代的先进船舶技术,从海事教育的起源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每一件藏品、每一个展示板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海辽”轮评功会议记录册、招商局起义船员返沪观光及返港路条、招商局起义船员赴南京海员训练班学习报到须知及名单、“民302”轮谷源松第一至三届人大代表证等镇馆之宝,让参观者能亲身感受海事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领略人类在征服海洋过程中的智慧与勇气。

“海辽”轮评功会议记录册中,清秀的字迹记录着“海辽”轮起义成功后,在大连的东方旅社,对起义船员功过进行评议的整个过程。这本评功会议记录册未见任何有关招商局起义文章和书籍提及和记载,历经70多年的风风雨雨,艰难地保存下来并首次公布于世。

“海辽”轮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艘招商局海轮起义。为纪念“海辽”轮起义成功,中国人民银行将这艘海轮作为第二套人民币五分纸币的主图案,纸币流通长达34年。

跟随参观路线行进,一张70多年前的父女合影,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这不仅是一段属于家庭的记忆,越过照片上写有“海员训练班”字样的大门,一幅新中国航海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版图也正雄壮而有力地铺展开来。

照片上的父亲是海员训练班的首任班主任董华民,年幼的女儿叫董海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刘桂香介绍:“这张照片是在历经寻访,找到董华民家人时,董华民儿子董海波亲手将它展现给我们的。”2020年10月30日,学校举办70周年校庆启动仪式时,董海波将这张珍贵的照片捐给博物馆。

1951年,领导香港招商局13艘海轮起义成功后,作为军代表的董华民奉命带领起义船员赴海员训练班学习。那年春天,他牵着女儿董海滨的手,站在海员训练班的大门前,拍下了这张合影。如今,董海滨深情地回忆起拍摄时的情景,依然难掩激动之情:“那时候我才四岁,父亲牵着我的手带我到海员训练班,以此来加深船员之间如同亲人一般的感情联系。我这一生都因为这张照片和海运事业联系在一起,几十年就没有脱离开。”

彼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海上运输南北不能通航,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物资,发展航运业亟须经过思想锤炼,脱胎换骨的船员队伍,以及拥有高度思想觉悟的工会干部。1951年1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和中国海员总工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海员政治学校——“海员训练班”在南京正式成立,这也是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海员训练班的创立,是新中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发轫与开端。历经七十余载的发展传承,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也成为了“新中国优秀航运人才的摇篮”。

董华民携女儿在海员训练班门口

探寻专题展馆,解码郑和航海的奥秘

走进校园即进入博物馆,校园本身就是一处文史胜地。近年来,学校着力构建“一带九馆五廊一路”的海事教育博物馆校园设施与环境,致力于形成以物化文、以文化人、以海铸魂的海事特色校园文化。其中,“一带”为海事文化文明博览带;“九馆”为新中国航海职业教育史馆暨校史馆、海员馆、船舶馆、郑和航海文化馆等海事特色文化体验馆,是展示海事教育的主体性展馆;“五廊”为中外航海家长廊、世界著名港口长廊等五条主题长廊,在专题馆之间形成联系纽带;“一路”为扬帆远航之路。

“证实郑和船队曾到过非洲东海岸的关键证据何在?”“为郑和下西洋建造海船的龙江船厂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郑和下西洋船上的舵杆长啥样?”……南京是明代船舶管理和制造中心,在海事教育博物馆校史馆内东南角,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中陈设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郑和航海文化主题展。

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行程十万余里,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人员最广、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随着郑和的远航,中国人开始走向海洋,促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帷幕。

用文物讲故事,仿佛穿越回明朝,沉浸式观览郑和船队的百舸争流。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于2023年7月建成并开馆,展出与郑和大航海相关的文物及藏品200余件套。基本囊括了国内所有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碑拓,以及郑和大航海时代使用的舵杆、大铁锚、船钉、棕绳、明瓦等珍稀文物。

因明代官方文档的毁佚殆尽,零星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碑志弥足珍贵。馆内展示了《大明都知监洪公(保)寿藏铭》原物的拓片。《大明都知监洪公(保)寿藏铭》预立于明宣德九年十月六日,2010年出土于南京江宁祖堂山社会福利院工地,现入藏南京市博物馆,是迄今为止记载郑和下西洋最为翔实的碑志之一。

此铭证明,在已知的“七下西洋”之前,明朝就有了一次远航: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洪保作为副使的一次“度西洋”,就把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提前了两年,且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此前发掘的文献中,只有二千料的记载。

馆内还藏有《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原拓。此碑位于南京静海寺内,简称“天妃宫碑”,是唯一一块由皇帝亲自撰文颂扬的御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是全世界妈祖文化中最高规格的文化遗存。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天妃宫,第四次下西洋时,下令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天妃宫碑),并亲自撰写碑文。讲解员介绍:“天妃宫供奉的是妈祖娘娘,在此立碑是祈求和感谢其保佑郑和出海平安,虽然东南沿海妈祖庙遍布,历代碑刻也很多,但由皇帝亲自撰文颂扬的只此一块,且此石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因此文化价值极高。”2012年11月,南京静海寺、天妃宫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

聚焦航海科普,打造文化育人新体系

近年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周边社区需求,以青少年航海科普教育为聚焦点,打造“青少年航海四季营”社区教育项目,开展“海洋强国梦,科普我先行”科普教育进社区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知海、爱海、探海的热情,构筑逐梦深蓝向海图强的伟大梦想。

构建以航海职业教育为轴心、航海文化传承为辅助、航海科普教育为依托、航海技能体验为补充的“四维联动”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网络育人平台、社会服务基地”,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多功能教育平台,实现“知识传授-文化传承-技能实践-海魂育人”航海文化育人功能。开发航海科普课程,形成了“我是小小航海家”“我会做小船”“水上安全小能手”等航海特色课程资源,构建了“三教三传”社区育人新模式,即:理论学习——课堂教知识,传播航海文化;特色实践——课堂教技能,传承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课堂教责任,传递使命担当。

以环境文化为阵地,增添文化校园新“海”味。学校以“1951”建校年份为概念设计,打造形成“一带九馆五廊一路”海事教育博物馆,建成海泽园文化广场、耕海文化广场等十大校园文化景观,海员馆、船舶馆、邮轮馆、文创馆、新中国航海职业教育史馆暨校史馆等场馆,进一步突显“海”“船”“港”等元素,使校园内“海”味更浓,为广大师生营造了“规划布局优、生态环境美、海事氛围浓”的精品校园。

以“海事文化”为元素,形成文化育人新体系。打造了“船长领航”“百川讲坛”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以物化文、以文化行、以行化人的立体化文化育人新体系。在省级及以上融媒体发布典型案例422个,舞蹈剧《大明工匠》获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特等奖,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委宣传部专门致信感谢学校作出的突出贡献。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己任,充分利用专业特色和资源,打造江苏海事教育博物馆,普及航海文化,弘扬航海精神,扩大航海科普,激发青少年热爱海洋热爱航海事业的兴趣,努力为培育和提高国民海洋意识和航海素质贡献力量。

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海事文化的元素,每一处景观都讲述着海事发展的故事,让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对海事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学校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培养远洋船员的专门学校,始终以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己任,充分利用专业特色和资源,打造海事教育博物馆,努力为培育和提高国民海洋意识和航海素质贡献力量。

下一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将进一步加强藏品征集,加快补充与海事文化相关的藏品(展品),全面丰富完善藏品体系,加快推进博物馆提档升级,不断联络社会优质资源,改善场馆现有保管条件,凝练研究方向,优化研究团队,开展高水平藏品科学研究,诠释和展现学校校园文化育人资源和海事文化特色,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功能,提升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艾情 张梓扬

少年学子正在海事教育博物馆参加科普研学活动

馆长说 红色基因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刘桂香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海事教育博物馆馆长

海事教育博物馆从开馆至今,在“一带九馆五廊一路”规划理念,以及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培根铸魂,培养适应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的深蓝产业工匠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育人成效。

为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我馆最新动态,普及航海文化,弘扬航海精神,扩大航海科普,激发青少年热爱海洋热爱航海事业的兴趣,去年年底,我校对海事教育博物馆公众号进行了全面升级,精细优化三大板块,全新菜单栏更直观、更系统、更便捷帮助大家随时随地高效获取所需讯息,以满足广大公众对于深入了解航海文化的需求。

我校建有海事联合调查实验室、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一带一路”应用型海事人才研究院、水路运输企业安全考评中心、港口码头企业安全考评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众创空间等一批科技协同创新与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水平。

依托学校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全面提升的办学条件和持续深化的内涵建设,我馆展陈的红色校史不仅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而且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为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中大量珍贵文物的展呈,彰显了明朝时期中国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高超的造船水平,郑和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也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工作质效,为推动海洋强国和航运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镇馆之宝

“海辽”轮起义船员评功会议记录册 1949年

轮船招商局司牌 清末

香港招商局起义船员返沪观光路条 1950年

来源:江南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