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曾经是安徽蚌埠一个小村庄里走出的“富二代”,从一家不起眼的锁厂起步,一路高歌猛进,打造出号称“互联网金融新贵”的钰诚集团。
他曾经是安徽蚌埠一个小村庄里走出的“富二代”,从一家不起眼的锁厂起步,一路高歌猛进,打造出号称“互联网金融新贵”的钰诚集团。
他挥金如土,一掷千金,送别墅、赠钻戒、奖豪车,甚至对一位女高管“奖励”5.5亿元,生活奢靡如帝王。
然而,不过短短数年间,他从云端跌落,从“P2P皇帝”沦为阶下囚,被判无期徒刑,罚金上亿。
他是丁宁,一个曾经站在风口上起飞,最终却摔得粉身碎骨的“传奇”人物。
1982年,丁宁出生在丁岗村时,父亲丁延柏的锁厂刚有起色,那是当地少有的“实业”,专门给铁路集装箱做铅封,虽说年产值不足200万,却足够让丁家早早搬出土坯房,住进两层小楼。
可丁宁打小就不是“读书料”,中考勉强考上安徽工贸学校,课堂上的三角函数远不如锁厂里的机器声对他胃口。
“在学校混日子,不如去厂里学真本事!”
17岁那年,丁宁软磨硬泡让父母办了休学,揣着个旧笔记本就扎进了母亲宋淑侠的锁厂。
起初丁宁就是个“打杂的”,跟着老技术员学拧螺丝、调机器,手上磨出的茧子比课本上的笔记还厚;后来跑市场,扛着样品坐绿皮火车去外地,饿了啃方便面,困了就在火车站长椅上蜷一夜。没人看好这个毛头小子,可丁宁却摸清了“生意的门道”。
丁宁发现铁路铅封利润薄,不如拓展五金品类,2002年,20岁的丁宁从母亲手里接过厂长印时,直接拿出厂里100多万积蓄,引进了一条五金加工生产线,专做开罐器和螺丝。
没人想到,丁宁这步棋走对了。
当时国内五金市场需求正旺,丁宁的开罐器质量过硬,螺丝规格齐全,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更“时髦”的是,丁宁还盯上了刚兴起的电子商务,在别人还靠线下跑单时,他已经在网上接单,几笔大订单下来,工厂销售额直接冲到300多万,净利润70万。
那时候的丁宁,还带着蚌埠人的实在,车间加班他跟着盯,产品有瑕疵他当场摔掉,工人都说:“丁厂长读书不行,搞实业是把好手。”
要是日子就这么过,丁宁或许会成个安分的五金老板,守着父母的产业安稳一生。
可财富像块磁石,慢慢吸走了他的“实在”,也喂大了他的野心。
2013年,杭州支付宝的“余额宝”火了,老百姓把零钱存进去,每天能看到利息,这种“灵活又赚钱”的模式,让丁宁坐不住了。
“别人能做金融,我凭啥不行?”那时候的丁宁,已经不满足于五金加工的“慢钱”,眼里满是金融行业的“快钱”。
在此之前,丁宁已经完成了几次“华丽转身”。
2005年,丁宁把锁厂重组为钰诚五金工贸公司,自己当总经理。
2007年拉着家人成立安徽滨湖机电新材料有限公司。
2011年又跟弟弟丁甸办了钰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号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可这些实业的“成绩”,在他眼里成了“束缚”。
2014年,丁宁终于出手,收购了金易融(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平台,改名叫“e租宝”,还把旗下企业打包成“钰诚集团”。
为了蹭余额宝的热度,他特意给平台加了个“宝”字,又喊出“帮小微企业融资”的口号,承诺9%-13%的高额利息,甚至标榜“1元起投、随时赎回、保本保息”。
为了让骗局“看起来真”,丁宁下了血本,他把公司搬进全国各大城市的豪华写字楼,装修得金碧辉煌,前台小姑娘穿得比白领还精致;他把留学回来的张敏包装成“互联网金融第一美女总裁”,让她穿高定礼服出席活动,对着镜头说“e租宝安全又赚钱”。
最狠的是广告,2015年上半年,光电视渠道就砸了1.5亿,央视、地方卫视、地铁灯箱、公交车身,无论你走在哪,都能看到“e租宝”的logo。
短短一年,91万名投资者的700亿资金,像潮水一样涌进丁宁的口袋。
可没人知道,“e租宝”上95%的融资项目都是假的,那些所谓的“小微企业”,是程序员伪造的;那些“债权转让”合同,是打印店批量做的。
丁宁心里门儿清:这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只要新钱能进来,游戏就能继续。
钱来得太容易,丁宁彻底飘了,他把骗来的钱分成两半:一半用来给前期投资者发利息,维持骗局运转;另一半,则全砸在了自己的“奢靡生活”里。
他对身边人出手阔绰得吓人,弟弟丁甸原本月薪1.8万,调到北京后直接涨到100万。
集团里80个高管拿着百万年薪,2015年11月一个月就发了8亿工资。
而最受宠的,是“美女总裁”张敏,为了讨她欢心,丁宁送了价值1.3亿的新加坡别墅,1200万的粉钻戒指,还有好几辆宾利。
除了这些“实物”,他还先后“奖励”张敏5.5亿现金,这笔钱,够普通人家赚上几辈子,在他眼里不过是“哄美人开心”的零花钱。
张敏的工资也一路飞涨,从月薪15万到25万,最后涨到50万,比很多上市公司CEO还高。
更荒唐的是他对“面子”的执念。
丁宁要求办公室的几十个秘书,每天必须穿LV、GUCCI、CHANEL,包包和首饰也得是大牌。
有一次为了“撑场面”,他让人把全国的LV店、爱马仕店都买空了,不够又从海外调货,光这一项就花了几千万,他还把自己包装成“儒雅商人”,办公室里摆着名贵字画,可连字画作者的名字都认不全;开会时说“金融创新”,其实连基本的风控知识都不懂。
丁宁也怕“楼塌了”,他让情妇谢杰带着20亿去缅甸佤邦,偷偷开银行、建私人武装,计划着一旦出事就逃到海外。
可天网恢恢,2015年底,多地公安和金融监管部门发现“e租宝”资金链异常,高管们开始转移资产、销毁证据。
12月8日,警方收网,丁宁和“钰诚系”核心成员全被抓,在他的私人电脑里,办案人员找到了逃亡计划,还有非法持枪、走私贵重金属的证据。
2017年,法院判决下来:丁宁因集资诈骗、走私贵重金属等罪被判无期徒刑,罚金1亿;弟弟丁甸同样无期,罚金7000万;张敏等24人被判3到15年不等。
可投资者的损失再也回不来了,警方追缴的资产,大多是被挥霍剩下的房产、股权,按比例发还后,很多人只能拿回本金的零头。
如今,40多岁的丁宁仍在狱中服刑,不知他是否会想起,那个从锁厂车间跑市场的少年,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徽商新星”。
他从实业起家,却迷失在资本的幻影中;他抓住风口,却把自己吹进了监狱。
而他留下的,不仅是91万破碎的家庭,更是一个时代的警醒: 高收益的背后,往往是高风险;免费的午餐,从来不存在。
丁宁的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财富与欲望的游戏中,唯一不会骗人的,永远是脚踏实地的生活。
来源:不诉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