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外交官直言,中美对抗会愈演愈烈,但中国至少还有百年繁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15:33 1

摘要:2024年5月,美国把37家中国实体拉进黑名单的第二天,长江存储的232层闪存芯片照常下线,良率95%。

2024年5月,美国把37家中国实体拉进黑名单的第二天,长江存储的232层闪存芯片照常下线,良率95%。

同一周,比亚迪在泰国的整车工厂封顶,宁德时代密歇根电池线通电试产。

制裁清单与扩产喜报并排出现在热搜,像两列对开的火车——谁先脱轨,谁就先被时代甩出去。

这不是“打鸡血”的爽文,而是“政冷经热”的硬数据:

中美贸易额前4个月再涨5.2%,中国却首次把汽车出口做到全球第一;

华盛顿宣布对华电动车加征100%关税,北京反手掏出3000亿元集成电路基金三期。

一边垒高墙,一边架梯子,墙越高,梯子越长——这就是当下博弈的底层算法。

把镜头拉近,你会看到三组“错位”:

一、制裁节奏 vs 量产节奏

美国商务部5月更新的“芯片法案”细则,把AI芯片和14nm以下设备锁得更死。

但锁的是“明天”的节点——中国回身猛攻“昨天”的成熟制程。

14nm以上芯片占全球出货量的70%,汽车、家电、工业MCU全靠它。

中芯国际把14nm良率拉到95%,相当于在“老城区”把房子翻新到拎包入住,租金立刻变现。

长江存储232层NAND量产,直接给苹果、特斯拉做存储配套——制裁清单还没盖章,货已经装进整机飞往全球。

一句话:你封我高端,我先把中端吃到饱,现金流滚出下一代研发。

二、关税大锤 vs 供应链暗渠

100%关税听起来吓人,算法拆开后发现打的是“到岸价”。

比亚迪泰国工厂出厂价1万美元,关税后仍比欧美同级车便宜20%。

更关键的是零部件——RCEP成员国互降关税,电池、电机、电控可以拆成“东盟拼图”再进美国。

关税像一堵墙,但供应链早就学会挖地道。

彼得森研究所算过账: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90%由美国消费者买单,平均每户一年多掏1300美元。

华盛顿想“脱钩”,结果先把自己挂在了高通胀的钩子上。

三、科技围堵 vs 数字人民币“侧翼”

美国卡的是硬件,中国补的是“标准”。

华为鸿蒙装机量突破8亿,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系统,顺带把HMS Core装进170多个国家。

5G基站350万个,覆盖所有地级市,农村都能刷8K短视频。

当硬件被“卡脖子”,软件+场景反而打开“换道超车”空间。

数字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试点,跨境支付绕开SWIFT,结算时间从2天缩到2秒。

芯片是“发动机”,标准是“方向盘”,谁握方向盘,谁决定车往哪儿开。

把三组错位放在一起,能看到一条清晰主线:

美国想把中国按在“高端=0”的起点,中国却把战线拉长到“中端+标准+场景”的整条赛道。

就像下围棋,对手拼命抢左上角星位,你先把右下角实地算成60目,再借外势反扑中腹。

实地到手,外势渐成,时间就在你这边。

为什么敢拉长战线?

因为“家底”换了:

2024年一季度,数字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60%,新能源车、光伏产量同比增30%以上。

东盟、中东、拉美三大新市场,合计人口20亿,平均关税比欧美低40%。

RCEP、金砖扩员、中国—东盟自贸区3.0,把朋友圈做成“连环船”,西方堵一路,另一路照常通航。

新加坡国立大学最新研究:37个关键技术中国已领跑,比2020年多15个。

技术+市场+资金同时到位,这就是“百年繁荣”的底座,不是口号,是资产负债表。

当然,挑战依旧刺眼:

人口结构拐点、地方债务、外部地缘黑天鹅,任何一张牌翻错都可能打断节奏。

但当下最锋利的矛盾是“时间”——

美国赌你“等不起”,中国赌自己“赶得上”。

于是出现罕见画面:

一边加码制裁,一边贸易额创新高;

一边封锁技术,一边中国工厂在海外给美企供货。

对抗与合作像双螺旋,拧成一根绳子,谁也没法一刀剪断。

如果你只记住一句话,请记住:

“脱钩”不是句号,而是逗号,后面跟着的是“再挂钩”——只是挂钩的规则、地点和主角,悄悄换了位置。

下一轮谈判桌的筹码,不再是“谁封锁谁”,而是“谁离不开谁”。

232层芯片、泰国流水线、8亿鸿蒙设备、350万个5G基站,都在给那张新谈判桌递名片。

名片上只有一行小字:

“我可以不用你,但你暂时找不到替代品。

把这句读明白,就能看懂未来十年的中美剧本:

不是冷战2.0,而是“竞合长跑”——

拼的不是谁摔得少,而是谁爬起来更快,且口袋里还有下一程的车票。

来源:大气宇宙S34N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