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孕期是女性身体的特殊时期,激素变化、代谢负担加重等因素,可能让肝脏“压力山大”,导致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不少准妈妈看到检查单上的箭头会格外焦虑,其实肝功能异常可能指向不同的肝脏问题,及时明确原因并科学应对,才能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
孕期是女性身体的特殊时期,激素变化、代谢负担加重等因素,可能让肝脏“压力山大”,导致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不少准妈妈看到检查单上的箭头会格外焦虑,其实肝功能异常可能指向不同的肝脏问题,及时明确原因并科学应对,才能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
孕期常规肝功检查主要包含以下指标,异常升高通常提示肝脏问题:
1.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意义: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是肝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标志。升高通常意味着肝细胞正在受损或死亡(如炎症、中毒等)。
孕期关注点:轻微升高可见于妊娠剧吐;显著升高需警惕病毒性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严重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药物性肝损伤等。
2. ALP(碱性磷酸酶):
意义:存在于肝脏、骨骼、胎盘、肠道等。生理性升高是孕期的普遍现象(主要来自胎盘和骨骼生长),通常在孕晚期可达非孕期的2-4倍。
孕期关注点:若异常显著升高(远超同孕周水平),或伴有其他肝酶升高/症状,需考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胆道梗阻等。
3.GGT(γ-谷氨酰转移酶):
意义:主要存在于肝胆系统。升高常提示胆汁淤积或酒精性肝病等。
孕期关注点: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常与ALP同步升高,对鉴别孕期生理性ALP升高(此时GGT通常正常或仅轻微升高)有帮助。
4.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意义:血红蛋白分解产物。总胆红素升高提示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多提示胆汁排泄受阻(如胆汁淤积、胆道梗阻);间接胆红素升高多与溶血或肝脏处理能力下降有关。
孕期关注点:任何类型的胆红素升高在孕期都属于异常,需立即查明原因。
5.总胆汁酸(TBA):
意义:诊断和监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最重要、最特异的指标。
孕期关注点:轻度升高即具临床意义,显著升高(>40 μmol/L)与胎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6.总蛋白 & 白蛋白:
意义: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孕期由于血容量扩张,白蛋白水平生理性轻度下降。
孕期关注点:若白蛋白显著降低,需警惕严重肝脏疾病(如急性脂肪肝)或营养不良。
可分为妊娠特有和非妊娠相关两大类:
1、妊娠特有原因:
妊娠剧吐:严重呕吐导致脱水、营养缺乏,可引起一过性转氨酶轻度升高。
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严重高血压疾病并发症。HELLP综合征特征为溶血、肝酶显著升高、血小板减少。肝区疼痛是重要信号。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中晚期特有疾病,主要表现皮肤瘙痒(尤其手心脚心),总胆汁酸显著升高,可伴ALT/AST、GGT升高。对胎儿风险较大(早产、胎儿窘迫、死胎)。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罕见但极其凶险。多发生在孕晚期,起病急骤,表现为剧烈呕吐、腹痛、黄疸、转氨酶升高(通常中重度)、血糖降低、凝血功能障碍。需紧急终止妊娠。
2、非妊娠相关原因:
病毒性肝炎:乙肝最常见,甲肝、戊肝也需警惕。可发生在孕期任何阶段。
药物/保健品性肝损伤:某些药物、中药、保健品、过量维生素可能导致肝损伤。
胆石症/胆囊炎:怀孕可能诱发或加重。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孕期可能首次发作或复发。
其他:原有慢性肝病(如脂肪肝、慢性肝炎)在孕期加重。
1、对孕妇:
(1) 不适症状: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瘙痒、黄疸、腹痛等。
(2) 增加分娩风险: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产后出血风险增加(尤其急性脂肪肝、严重HELLP)。
(3) 远期影响:某些原因(如未控制的AIH、严重肝损)可能对母亲肝脏造成长期影响。
2、对胎儿/新生儿:
(1) 不同原因风险各异:
ICP:主要风险是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突发不可预测的死胎(与胆汁酸水平正相关)。
子痫前期/HELLP:胎盘功能不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盘早剥。
急性脂肪肝:极高危,易导致胎死宫内,需立即终止妊娠。
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风险(尤其是乙肝)、早产、低出生体重。
首要原则:立即就医,明确诊断!切勿自行判断或用药。
1.寻找病因: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孕周、用药史、既往肝病史、家族史)、全面体检、复查肝功能,并针对性安排检查:
● 肝炎病毒标志物(乙肝五项、甲肝、丙肝、戊肝抗体等)。
● 肝胆胰脾超声(重要且安全)。
●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如怀疑AIH)。
● 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等。
● 监测总胆汁酸(TBA)水平(尤其怀疑ICP时)。
● 必要时考虑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进一步检查(权衡利弊)。
2.针对病因治疗:
(1) 妊娠剧吐:补液、营养支持、止吐。肝功通常随呕吐缓解而恢复。
(2) 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控制血压、防治抽搐(硫酸镁)、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孕周,适时终止妊娠是根本治疗。
(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①核心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是首选,能改善瘙痒、降低胆汁酸和肝酶,可能改善胎儿结局。
②辅助药物:腺苷蛋氨酸、地塞米松(特定情况)。
③密切胎儿监护:胎动计数、胎心监护、超声(评估胎儿、羊水、血流)。总胆汁酸水平是预测胎儿风险的关键指标。
④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死胎风险的最重要手段。医生会根据胆汁酸水平、孕周、胎儿监护情况等综合判断分娩时机(通常在孕35-38周左右,严重者可能更早)。
(4)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立即入院!紧急支持治疗(纠正凝血功能、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并尽快终止妊娠**(通常选择剖宫产
(5) 病毒性肝炎:乙肝孕妇需评估是否需抗病毒治疗(如高病毒载量)以阻断母婴传播;支持治疗为主。
(6) 药物性肝损伤: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保健品,保肝治疗。
(7) 胆道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请专科医生(消化科、肝病科、外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平衡母婴安全。
3.支持与保肝治疗:
在病因治疗基础上,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选用一些保肝降酶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等)辅助改善肝功能,缓解症状。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1.重视产前检查: 按时产检,按要求完成肝功能等血液检查,是早期发现问题的关键。
2.识别预警症状:
▶皮肤瘙痒:尤其是手心、脚心,夜间加重(ICP信号)。
▶恶心呕吐:超过孕早期或程度剧烈。
▶乏力、食欲极差。
▶皮肤、眼白发黄(黄疸)。
▶尿色加深如浓茶。
▶大便颜色变浅如陶土。
▶右上腹或上腹部持续疼痛。
▶出现以上任何症状,立即就医。
3.谨慎用药:孕期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药、保健品、维生素)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肝毒性药物。
4.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避免高脂高糖饮食。若有ICP,低脂饮食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
▶充足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心情舒畅,减轻压力。
5.基础肝病管理:孕前已知有慢性肝病(如乙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女性,应在计划怀孕前咨询专科医生,评估病情是否适合怀孕及孕期管理方案。孕期需加强监测。
6.接种疫苗:孕前完成必要的疫苗接种(如甲肝、乙肝疫苗)。
孕期是特殊时期,肝脏健康关乎母婴安危。通过科学认知、规范产检、及时就医和积极配合治疗,绝大多数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准妈妈都能化险为夷,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
来源:老宁聊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