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霜降都过去好几天了,地里那点活儿总算能喘口气了。可今年秋收的糟心事儿,不少种地的老乡真是有苦难言。特别是山东、河南、河北这一片,从九月底到十月初,连着半个月阴雨不断,玉米收不上来,花生在地里发了芽,好不容易扒拉出来,又没法晾晒,堆在屋里一股霉味儿直冲脑门。很多
霜降都过去好几天了,地里那点活儿总算能喘口气了。可今年秋收的糟心事儿,不少种地的老乡真是有苦难言。特别是山东、河南、河北这一片,从九月底到十月初,连着半个月阴雨不断,玉米收不上来,花生在地里发了芽,好不容易扒拉出来,又没法晾晒,堆在屋里一股霉味儿直冲脑门。很多人辛辛苦苦干一年,最后看着发霉的粮食只能叹气,这种滋味,谁经历过谁知道。
其实说到底,还不是咱农村的家底儿还不够厚?农机没地方放,收完粮食没地儿烘,更别提啥冷藏保鲜、初加工这些“高大上”的服务了。一家一户自己搞不了,村集体又没能力牵头,问题就这么年复一年地拖着。但今年不一样了,国家出了个《关于加强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明白白要在全国每个村周边推这种“一站式”农业服务平台。
这不是光喊口号。这服务中心说白了,就是给小农户撑腰的地方。你种地需要啥——耕地、播种、打药、收割,甚至烘干、仓储、初加工,全都能在这儿搞定。而且不是摆设,背后还搭上了数字化管理,信息对得上,服务跟得上,谁家有几亩地、啥时候该打药,系统里清清楚楚。最实在的是,像集中育秧、粮食烘干这些环节,已经纳入中央财政的补贴范围,真金白银地往里投。
更关键的是,这事儿不光靠政府包办。鼓励合作社、社会资本一起参与,走的是市场化路子。你要是有资源、有想法,还能当托管员,帮着协调服务,顺便挣点辛苦钱。农机库棚、烘干塔、保鲜冷库这些“硬骨头”项目,单家独户搞不了的,就由中心统一建,缺哪儿补哪儿,不搞花架子,也不重复浪费。
听说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了,农民拿刚收的湿玉米直接送去烘干,一小时几十吨的处理量,再也不用看天吃饭。想想去年那种情况,要是早有这设施,多少损失都能避免?你家那边动起来没?要是真铺开了,你觉得能用得上吗?
来源:爱音乐剪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