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先生(化名)今年 45 岁,最近在洗澡时发现胳膊肘、膝盖内侧、耳后居然出现了红斑、脱屑——被皮肤科医生诊断为 牛皮癣(学名 银屑病)。他惊讶地问:“我平时也没太大异常,怎么我会得?”
刘先生(化名)今年 45 岁,最近在洗澡时发现胳膊肘、膝盖内侧、耳后居然出现了红斑、脱屑——被皮肤科医生诊断为 牛皮癣(学名 银屑病)。他惊讶地问:“我平时也没太大异常,怎么我会得?”
医生说,其实并非“凭空”发生,很多人有 6 个共同特征,正是为牛皮癣“敞开门”的条件。
今天这篇文章,就帮你看一看这 6 个共性,若你“一个都没”就先松口气;若你有几条,就该高度警惕、提前干预。
牛皮癣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免疫相关的皮肤病,其典型机制是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导致皮肤细胞增殖加快。
例如,正常情况下皮肤细胞从生成到脱落大约需 28–30 天,而在牛皮癣患者,这个周期可能缩短至 3‑5 天,导致角质层堆积、出现红斑脱屑。
专家指出,牛皮癣的“触发”并非单一而是多因素叠加,包括遗传倾向 + 生活习惯 +环境/诱因。
换言之,如果你具备其中一些“高风险条件”,就是让这道“病因门槛”变低了。
下面就揭晓那 6 个常见共性。
下面列出的 6 个共性,既有“你可能没意识”的背景因素,也有“你可能以为没问题”的生活习惯。
请认真查看,看看你是否中了几条。
1. 家族中有人曾患牛皮癣 或相关疾病
遗传因素在牛皮癣风险中占有重要位置。
数据显示:
如果父母一方患病,其子女的终生患病风险可从约 4% 提高到 14‑28%。
当双亲都有病,风险甚至更高。
银屑病基金会
如果你家族中有亲人(尤其一级亲属)曾患病,那你就处于“基线”风险较高的群体。
2. 长期抽烟或饮酒过量
研究发现,吸烟会增加炎症状态、削弱皮肤屏障,从而促进牛皮癣的发作与复发。
过量饮酒亦为常见诱因。
如果你有长期吸烟或大量饮酒习惯,这条“共性”你可能正中了。
3. 过度肥胖或代谢异常(如 高血脂、高血压)
一篇综述指出:
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与牛皮癣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
例如,腹部脂肪过多会释放促炎细胞因子,使免疫状态更容易“触发”皮肤病变。
如果你的体重指数(BMI)偏高、腰围大、或者有上述代谢问题,就应牢记这一条。
4. 常有皮肤损伤/创伤史(剃刀划伤、晒伤、虫咬、刮伤)
医学上称为 “Koebner 反应”——皮肤在受损后,原本健康位置也可能形成牛皮癣病灶。
如果你经常刮腋毛、剃须、晒伤、虫咬未及时处理,那么你可能具备此“促发”条件。
5. 反复感染尤其是 上呼吸道/扁桃体感染,或长期压力大
研究指出,某些感染(如链球菌感染)或严重身体或心理应激状态,均可能触发牛皮癣初次发作或复发。
如果你有长期慢性炎症史、频繁感冒、或者心理压力大、睡眠差,那么这一条你也要当心。
6. 某些药物使用史或气候环境因素(如寒冷干燥)
某些药物(例如锂盐、部分抗疟药、某些 ACE 抑制剂)可能诱发或加重牛皮癣。
冬天干冷、皮肤缺水、紫外线少,也更易激发病情。
如果你正好使用上述药物、又处于寒冷干燥地区,风险也不能忽视。
如果你其中中了 2条以上,就要警觉:你正站在牛皮癣“被触发”的边缘。
好消息是:提前识别这些共性,改变生活习惯,是可控的防范方向。
虽然牛皮癣无法百分百预防,但从上面这 6 个共性入手,做好以下 4 招,可大幅降低发病或复发风险。
招 1:优化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炎症
控制体重、减少腹部脂肪:建议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戒烟限酒:停止吸烟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减少饮酒也有助免疫系统稳定。饮食清淡:少油炸、少加工食品,增加蔬菜水果、富含 ω‑3 脂肪酸(如鱼、坚果)。这些措施有助降低全身炎症水平,从而减弱牛皮癣触发基础。
招 2:保护皮肤避免“二次破坏”
避免或减少刮剃、强晒、刺伤。若有刮伤、晒伤,应及时清洁、修复,避免“伤口”演变为病灶。保持皮肤湿润:使用温和无香型保湿剂,避免使用热水大力擦洗。寒冷干燥季节:注意保暖,避免皮肤干裂、剥落诱发反应。招 3:管理感染与压力
感冒或扁桃体反复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减少诱发风险。建立良好睡眠习惯,练习放松、减压(如冥想、深呼吸、轻运动)。心理压力大、睡眠差也与发病有关。若有免疫抑制或长期使用诱发药物(如锂盐)者,建议与皮肤专科共同监控。招 4:定期检查+早期干预
若有家族史或上述共性者,可定期进行皮肤科评估。若发现早期红斑、脱屑或角质增厚,应尽早介入(一旦大面积扩展,治疗更费力)。与皮肤科医生讨论是否需要生活方式干预、皮肤保护策略或药物预防。健康,其实就在“你有没有这些共性”里。
如果你发现自己具备上述 6 条中的几条,不要恐慌,而是应当及时“动手” — 改变一个习惯,就是给健康建一道防线。
希望你一个都没有,但如果有,也请转化成行动。
当然,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
如果已出现疑似病变,或者家族史明显,建议尽早就医评估,才能制定更精准的预防/治疗方案。
愿你远离牛皮癣困扰,保持皮肤清爽、生活自在。
参考资料: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oriasis,” PMC, 2019.
“Psoriasis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2024.
“Psoriasis Risk Factors and Common Triggers,” Healthline, 2023.
“Psoriasis – Cause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UK, 2023.
“Psoriasis: Overview Types, Causes, Symptoms, and Treatment,” Pfizer, 2024.
“Risk Factors and Causes of Psoriasis,” Almirall, 2024.
来源:巴哥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