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退休生活也能“热气腾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2:07 1

摘要:褪去公交司机身份的孔师傅,将方向盘后的责任化为公益修理摊前的坚守;放下工程图纸的李大伯,带着相机记录下城市变迁的发展历程;曾经在纺织厂工作的洪阿姨,凭借手艺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轻时热爱走秀的王阿姨,退休后重返校园并登上了向往已久的表演舞台。

在杭州,退休能做什么?

褪去公交司机身份的孔师傅,将方向盘后的责任化为公益修理摊前的坚守;放下工程图纸的李大伯,带着相机记录下城市变迁的发展历程;曾经在纺织厂工作的洪阿姨,凭借手艺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轻时热爱走秀的王阿姨,退休后重返校园并登上了向往已久的表演舞台。

向右更多

在这里,他们既是技艺的守护者,也是经济的创造者,既是街角的志愿者,也是课堂的求知者。 退休,从来不是生活的“休止符”,而是 开启人生新可能的“进行时”。

老手艺迎来新舞台

传承“热气腾腾”的拳拳匠心

10月25日,拱墅区运河广场上烟火气满满,杭州市企业退休人员非遗市集活动暨杭退大教学成果展在此启幕。此次活动,由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拱墅区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拱墅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

活动现场,共设置了非遗市集、公益服务、书画摄影展、教学成果展四大板块,这幅“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的生动画卷,让所有人看见—— 在杭州,退休生活被演绎得“热气腾腾”。

启动仪式上,来自杭罗织造、王星记制扇、西溪小花篮、楼塔细十番、天罡拳领域的企退代表依次上台。借着此次契机,他们将代表技艺精髓的信物交予青年弟子。制扇技艺(王星记扇)传承人孙亚青表示:“这次我为徒弟准备了一把弓,弓是拉花技艺的具象化身,其每一次弯折、每一次弹动,都凝结着多年的经验与领悟,希望下一辈青年人能够延续、守护这门手艺的纯粹与精妙。”

为拓展非遗传播路径,活动还全新发布了涵盖全市13个区、县(市)和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非遗体验地图”。市退管中心(退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前期,我们筛选整合了各区、县(市)的非遗体验点,并以数字化形式引导市民游客深度体验非遗魅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消费线路,希望能为银发匠人提供可持续的市场化路径。”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是在于充分激发银发人群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参与活力。当前,杭州拥有深厚的非遗底蕴和数量众多的优秀企业退休人员,将二者创造性结合,正是 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跃升的关键举措。

银发玩转新经济

支起“热气腾腾”的生活烟火

向右更多

在市集区域,来自各区县(市)的企退人员与青创客带来了麦糕、康桥烧鸡、西兴茶点等54个展位。一早,家住上城区的李阿姨便来到活动现场,作为一名老杭州人,她对建德豆腐包、桐庐米粿、酒酿馒头等地方特色美食如数家珍。“我最喜欢的就是建德豆腐包,今天特地来这里,想买几个最正宗的豆腐包带回去尝尝。”

而在“西溪小花篮”展位前,这项由银发传承人守护的技艺,则唤起了不少老一辈杭州人的集体记忆。驻足良久的罗先生不禁感慨:“我今年91岁,很多年都没有见到西溪小花篮了,记得在我小时候,小花篮可以说是不少人家中的必备之物,很开心看到了小时候的‘玩具’能在新时代传承下去。”

售卖千个的“顶流”建德豆腐包、日销近万元的羊肉、被重新拾起的各类非遗技艺……这些场景,构成了银发经济赋能的鲜活注脚。而这,并非杭州首次探索银发经济赋能路径。

向右更多

去年以来,杭州深度挖掘西部县(市)历史文化与资源禀赋,释放农村资源与传统文化潜能,助力西部县(市)文旅产业发展。同时,发挥在退休干部职工中的组织优势,开展农副产品展示与推介活动,激发银发经济消费潜力,带动优质“青创”“农创”企业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以代际共创为特色的银发价值实现新路径。

此次活动,正是杭州在整合银发资源、赋能文化传承、促进代际融合方面的又一全新尝试。市退管中心(退大)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在集中呈现企退人员精湛非遗技艺与丰硕学习成果的同时,展现出杭州推动‘银发价值’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公益摊前的持续坚守

汇成“热气腾腾”的城市暖流

向右更多

11辆自行车不间断维修、3小时连续爱心义剪、数十位市民笑容满载……活动现场特设的公益服务区,为运河畔的秋日带来了温暖而明亮的底色。

早上9点,公益服务区的自行车维修点前已悄然排起队伍。架起车辆、转动车轮、更换新脚踏,正在修车的便是大家的“老朋友”孔胜东。去年从公交司机岗位退休后,他笑言实现了“开一辈子公交车”的梦想,如今正全力奔赴第二个目标——“做一辈子志愿者”。

39年义务修车,风雨无阻,这是孔胜东不曾动摇的坚守。每周六19点到22点,在中山北路百井坊巷口总能看到他修车的身影,不收分文,不变初心。孔师傅一边拧紧螺丝,一边说道:“只要大家还需要,我这个修车摊就会一直摆下去。”

一旁的公益理发展位,同样热火朝天。79岁的退休人员王金富手起剪落,一上午为近十位市民理好发。他笑着说:“手艺是自学的,退休了,想用它多为大伙做点事,也丰富自己的生活。”

而他们,正是杭州持续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参与的真实缩影。近年来,市企退中心积极搭建多样化志愿服务平台,让更多像孔师傅、王师傅这样的企退人员,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在发挥余热中重塑“价值”。

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底,杭州市“红袖章”志愿服务组织已发展成员3.3万余人,他们活跃在社区治理、文明引导、助老帮扶的一线,成为这座城市中一抹动人而坚定的“志愿红”。

从“养老”到“享老”

续写“热气腾腾”的人生新篇

在市集的另一侧,由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学员带来书画摄影作品依次陈列,引得不少市民驻足欣赏。市民丁阿姨举起手机连连称赞:“画上的牡丹层次细腻,真没想到这些作品出自和我年纪相仿的人之手。”

一旁的何晓琦则是《隶书对联》的作者,这幅作品便是她在杭退大潜心学习的见证。“以前从没学过毛笔,偶然走进课堂,竟一学就是两年。现在每天都觉得很踏实、很幸福,原来退休后的生活,还有这么多可能。”此次能与同伴一同参展,她格外珍惜,“这不只是展示作品,更是被看见、被听见的时刻。”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幅作品到一片风景,“何晓琦们”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并非孤例。其背后,是杭州市全力推进“文化养老”的系统性支撑。

近年来,市退管中心稳步推进退大联合办学教学点、街道(乡镇)企退学苑建设,截至9月底,全年新增企退学苑26所,总数达到102所。2025年秋季学期,杭退大共开设87门课程203个班次,服务学员6300多人次。与此同时,新增人工智能AI应用、茶艺与茶文化、咖啡制作、美妆等课程。

这不仅仅是一组组增长的数字,更是一座城市为老年群体绘就的“精神共富”新图景。而这一系列变化,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目标: 将“养老”转变为“享老”。

在杭州,退休能做什么?

答案已然写在每一双专注技艺的手中,写在每一次志愿服务的身影里,写在每一幅书画作品的笔墨间,更写在每一位神采奕奕的银发者脸上。

从非遗传承的匠心坚守,到公益服务的默默奉献;从银发经济的活力迸发,到不断学习的人生新篇,他们用“热气腾腾”的生活状态告诉大家:这里,是退休生活无限可能的起点。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