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点点头:“她是典型的寒冷诱发型哮喘,最近这种天最容易复发。你们要特别注意,她不能像常人一样随便开窗、晒太阳、早起锻炼。”
“医生,我妈昨晚又喘得厉害,连药都用了两轮才缓过来,今天早上还不敢下床。”
“昨天是不是又去阳台晒衣服了?”
“……是。”
医生点点头:“她是典型的寒冷诱发型哮喘,最近这种天最容易复发。你们要特别注意,她不能像常人一样随便开窗、晒太阳、早起锻炼。”
这是一位哮喘病患者家属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的真实门诊经历。
你可能以为,哮喘就是“小儿病”,不致命、喘一喘就好了。
但事实是,我国哮喘患病人数已超3000万,6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比近一半。而每年因哮喘急性发作死亡的人数超3万人,尤其冬季发病率高达全年3倍以上。
有医生甚至说过这样一句话:
“秋冬时节,如果你是哮喘患者,宁愿窝在被窝里,也不要轻易做这4件事,否则很可能一口气没缓过来,就送进急诊。”
这不是吓唬,而是肺部在寒冷中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清楚:
寒冷天气,哮喘患者最怕什么?4个常见却危险的行为,为什么让人“喘不过气”?以及——如何安全过冬,保住肺这条命?很多哮喘病人到了秋冬,就开始“靠药过日子”:吸入激素、口服平喘药、连雾化都成为常规。
你以为这是旧病复发,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寒冷本身”就是一种强刺激。
哮喘属于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冷空气、气温骤降、过敏原、病毒感染都是“复发导火索”。而冬季恰好是这些因素的交汇高峰期。
特别是这两类哮喘人群,更易在寒冷中病情恶化:
“寒冷诱发型哮喘”:对冷空气敏感,一受凉就气紧“过敏型哮喘”:冬季灰尘、螨虫增多,免疫系统紊乱,易激发气道反应《中华呼吸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
在冬季因哮喘入院的患者中,约73.4%为寒冷诱发或病毒叠加型哮喘,其中约45%为中老年人。
更可怕的是,哮喘复发并非“慢性病发作”那么简单。一旦急性发作、气道痉挛、氧气不足,就可能出现“静息喘息”“说话困难”“意识模糊”甚至呼吸衰竭。
所以,哮喘不是喘气那么轻松,是“可致命”的呼吸道狙击手。
很多哮喘患者在冬天喜欢做这几件事:晨练、通风、晒被子、洗热水澡……看似正常,但对哮喘病人而言,却是“高危行为”。
医生提醒:坚持做这些事,哪怕一周,也可能让哮喘加重甚至失控。
1.清晨锻炼,寒气直冲肺部
不少人喜欢天刚亮去公园“吸清新空气”,但你不知道的是——清晨5~7点是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最高、气温最低的时候,对哮喘病人来说,冷空气吸入会直接刺激气道,引起痉挛。
2.通风过猛,诱发气道剧烈收缩
冬季开窗通风虽好,但忽冷忽热的气流容易造成气道黏膜损伤,尤其在风口、窗台边活动,喘气突然加重往往与此有关。
3.热水澡时间过长,湿热刺激反成负担
洗澡时的蒸汽会让气管短暂舒张,很多人觉得“洗完好舒服”,但过后反而更喘。这是冷热交替后的气道反应,医学上称为“反应性气道高敏”。
4.晒被子、扫灰尘,不戴口罩直接吸入过敏原
晒被子、打扫卫生时,一不小心就吸入尘螨、真菌孢子、绒毛纤维,而这些正是哮喘病人的“头号敌人”。
哮喘不是“动一动就好”,而是一动不当就喘。
而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实则都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
气道收缩+呼吸困难加重夜间咳嗽频繁、睡眠质量下降慢性炎症激活,哮喘进入“不稳定期”如果你已经出现白天频繁喘、夜间憋醒、药物用量增加的情况,说明哮喘控制已出现问题,建议尽快调整治疗方案。
不是不能活动,而是要讲究方式。
哮喘人群在寒冷季节更要注重生活细节的“软管理”,医生给出以下4点建议:
1.起床前戴口罩、喝温水,慢慢下床活动
不要突然下地,可在被窝里先活动四肢5分钟,戴口罩再起身,避免冷空气猛吸引发“清晨气道反应”。
2.出门穿厚围巾+口罩,保护鼻腔和气管
尤其气温低于10℃时,建议戴双层防寒口罩,搭配围巾遮挡口鼻,降低吸入寒冷空气的风险。
3.晒被子、打扫卫生前,先开空气净化器并戴N95口罩
哮喘患者对粉尘极为敏感,建议避开打扫高峰,使用湿布清洁+开空气净化器,减少尘螨暴露。
4.建立“哮喘日记”,监测症状与用药情况
记录每天是否出现喘息、咳嗽、用药频率,有助于医生评估哮喘控制等级。很多人因为“没记清”而延误治疗调整。
此外,还应牢记:
冬季哮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比夏季更重要切忌私自停药、换药、忽视夜间轻微症状一旦出现静息喘息、唇紫、不能平卧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医生建议:冬天的哮喘不是靠扛过去,而是靠管理好。
健康,其实藏在你每一次呼吸的细节里。
对普通人来说,呼吸是本能;但对哮喘患者来说,每一口顺畅的空气,都是努力得来的结果。
不要让冬天成为你呼吸最难的季节。
从今天开始,提醒自己,也提醒身边的亲人——天冷了,别硬撑。宁可多睡一会儿,也别做这4件看似“日常”的事。
当然,每个人哮喘的类型、严重程度、耐受能力不同,具体健康状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生判断和指导。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成人哮喘诊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3.《寒冷刺激与哮喘加重的关系研究进展》,中华哮喘与慢性肺病杂志,2022
4.《中老年哮喘患者季节性管理策略》,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
5.《环境过敏原与哮喘发作风险评估报告》,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