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之前只知道社会生活中有集邮,却不知道有藏书。实际上我6岁开始上学,最先接触到的是书而不是邮,入学第一天老师就把几本崭新的书发到手里,其后每学期都有新书。而接触邮票已是上初中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马路上闲逛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出售邮票的小店,对邮票一见钟情,相亲
□ 张震彪(宁夏银川)
我之前只知道社会生活中有集邮,却不知道有藏书。实际上我6岁开始上学,最先接触到的是书而不是邮,入学第一天老师就把几本崭新的书发到手里,其后每学期都有新书。而接触邮票已是上初中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马路上闲逛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出售邮票的小店,对邮票一见钟情,相亲相爱了一辈子,如今满屋的邮票册、封片册,不说蔚为壮观,也竟有些模样,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几乎大部分邮票都藏在里面了。
同时接触的书籍也有不少,占据的面积不亚于邮票,但从没有想过“藏书”二字,这算藏书吗?积存多少书才称得上“藏”,我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幼稚的问题。最近读了作家阿滢的一些书话文章,增加了许多见识,开了眼界,真实地看到了现实生活中除了收集邮票,还有收藏书籍的。我自诩自己收藏邮票的目的是学习,是从邮票的画面内容中增长知识。但邮票与书籍相比哪个蕴藏的知识丰富、全面、直接?当然是书籍了。既然为了长知识,为什么不藏书本呢?成个藏书家不是更好!自诩的“学习型集邮者”似乎难以成立了。
阿滢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藏书家,这是被社会承认的,很早之前就被政府授予“山东省十大青年藏书家”的荣誉称号,这个称号无上光荣,让人羡慕。他没有因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和荣誉而停止脚步,而是将其作为新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更加努力奋进,砥砺前行,继续到各处买书、淘书,将“藏书进行到底”,如今放满了好几个高大的书架,每个书架都像一面书墙,俨然一个小书城。我真为他自豪,联想自己,我要当时不是集邮,而是买书、淘书,将现今的邮票都换成书籍,也享受一下“坐拥书城”的乐趣那该有多好!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为了集邮学习,也买了许多普及集邮知识的邮书,订了几十年的多种集邮杂志、集邮报纸,还有许多民间邮刊邮报,把小屋子塞得满满当当的,为了减轻屋子的负担,前两年邮友郭金山为创建集邮博物馆,把许多集邮刊物赠给了他,既扩大了居室空间,又为邮刊邮报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去处,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一举两得。剩下的邮书还在一个旧书柜里躺着,需要时可以随时看看翻翻。
其实,集邮与藏书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集邮有集邮的好处,藏书有藏书的意义,各有所长,都是有益身心的好习惯,不必后悔,也不必比较。若能两者同时兼顾就更完美了。跑题了,继续闲话藏书。阿滢的藏书活动有一个很好的表现,他不是将书籍藏之高阁,而是开放式地存放,谁都可以参观,谁都可以借阅,心胸宽广,大方得体。当然,对一些把书看作美女般“金屋藏娇”的藏书家也无可厚非,因为藏书在“藏”,既是“藏”,应该是封闭式的,私家藏书不是阅览室,不是图书馆,没有开放众阅的义务。至于阿滢的宽大胸怀,那是他的可爱可敬之处。
由阿滢的藏书联想到他的秋缘斋书话、书事。秋缘斋是藏书的地方,秋缘斋是书的家,也是阿滢字典里“书”的代名词,见秋缘斋就是见书,所以全部以秋缘斋起名的书都是书。由此可见,秋缘斋的书即秋缘斋的藏书,这是书的另一个存放处,读秋缘斋书名之书也是在参观阿滢的藏书,似乎有相同的作用。这就是《秋缘斋书事》系列的奇妙功效。话说得有些绕口,意思慢慢地就能领会。总结一下:秋缘斋即书,书藏秋缘斋。它们是开放的,无任何隐私。阿滢是透明的,存不住隐私。我就把读阿滢的书看作相当于在参观他的秋缘斋书城。弥补了我无书城可坐的遗憾。
学者说,日记分两种,可分公开的和不可公开的。其实最早日记都是不公开的,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记录,出自肺腑,毫无隐讳。其后,某些文人的日记认为内容对别人有启示和教育作用,经修饰与整理后发表了,遂成为一种文体,写的人逐渐增多,内容五花八门,以书话为主的成为书话体日记,在读书界广为流传。其实,我认为公开的和不公开的都无隐私可言,都是日记拥有人对真实生活的记录。有的日记里加上了自己的思想、感受、“见不得人”的事,所以不愿公开。但也有别人认为“不光彩”,自己感觉是正常的生理活动,也就毫无顾忌地写进日记里。比如有一位古人,他认为夫妻生活是很正常的事,经常在日记中写了“今晚与老妻格伦一次”,后人发现后觉得很真实,有价值,尤其对医学界来说,可以认识多大年纪的人仍存在生殖功能这种隐蔽的问题,是难得的资料。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思想约束,将正常的生活也看作下流了。老祖宗早就说过:“食、色,性也!”
年轻时我也很想写日记,还曾经记了一段时间,每天到挂号室盖日期印章,可惜没有坚持。自己原谅的理由是“生活枯燥,无事可记”。其实不然,今天看来还是一个“懒与笨”的问题。植物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两枚相同的叶子。同样,一年中没有两个相同的日子,只要克服了“懒与笨”,抓紧时间,开动脑筋,每天会有很多事情可做,很多事情可记。以医疗工作来讲,每天都有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不同家属的心情,一天工作下来认真地回忆和思考,会发现有许多事情和感想能够记录下来,是很有意义的。尤其积累多了,能总结出许多道理与经验教训,可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真正应后悔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不及了。
所以,阿滢是值得赞扬的,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抓住了每一个朝夕,把大半生的事情都记录了下来,终生无憾了。待他把已经写下的所有日记和今后还将继续记录的老年生活、读书、写作日记全部整理、总结出来,样样几十卷《秋缘斋书事》大全,那将是文学界一件多么美好和耀眼的大事!
网上朋友圈里伊林邮友晒出了他参加由阿滢主编的《收藏十二家》第一辑首发式活动剪影,感慨万千。阿滢、伊林和我一起占了其中的一卷和两卷,切磋交流,成为书友,藏友,令我十分欣慰。我因故未能参加首发式,在家里找了一个话题与阿滢随便聊聊,以放松心扉,供君一哂。
2025年10月26日
张震彪,1940年出生,属龙,上海市崇明区人。1955年读初中时开始集邮,始终不辍,坚持了七十多年。同时喜欢写作邮文,记录集邮活动,漫谈集邮体会,交流集邮心得。2023年结集出版《朔方邮语——张震彪邮文集》一书。部分作品收录于《散文十二家》第20辑、第22辑、第24辑、第25辑,《收藏十二家》第1辑。现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山东新泰市作家协会会员,纸文化博物馆顾问。
来源:冬天点缀生活的平淡
